日本,山海归寂

1.

第二次来日本,选择了高野山和濑户内海。

看《黄泉引路人》的时候,看到高野山,说奥之院的坟墓上长满了青苔,到了夜晚,鬼火闪耀。于是就来了,住在坛上珈蓝旁边的寺庙中。

日本天黑的早,下午5点,夕阳就渐渐藏进了天际的垂云里,静谧的夜里,不知哪里传来了诵经声,顺着坛上珈蓝的石子小径,看到有点点烛火闪动在黑暗里,心里仿佛有一种畏惧,却也有一种力量。

早晨6点起来做早课,僧人不会说英文,用动作指引着我们如何祈福,发的《心经》上也标注了日文的发音,我们一个个走上前、跪下来,用手拈起香灰,轻轻洒进香皿,然后和着他的声音,一遍遍地念着经书,那些熟悉的文字和陌生的语言,变成了一种脆弱又神圣的氛围,只存在于这一刻,这一处。

当日,又恰逢坛上珈蓝的结缘灌顶。我们便跟随者众人,走进大堂,在拥挤的人群中,跪坐地面。信徒与游客鱼龙混杂,我看不清前方发生了什么,只默默跪着,听到前方又传来了此起彼伏的诵经声。因为早晨起得太早,我似乎已经沉入了睡眠,只听到经文缠绕着木梁,洒下了黑色的袈裟,人影之间仿佛有年轻的僧侣一个个走入空门,转身之后空余诵经声若远若近,远若旧日回忆,近似当下醍醐,一切颠倒梦境是非,无迹可寻。


2.

下山后,绕到四国,由高松港进入濑户内海,今年是每三年一届的濑户内艺术祭,晚上抵达港口时,外面下起了小雨,雨水里似乎夹杂着大海的味道,有偌大的艺术祭海报上,印着黑色的乌贼和鳗鱼。

在看到的攻略里有写,曾经有西方的探险者来到濑户内海,感叹于这里的风平浪静,冠以此处日本“爱琴海”之称。在三天时间里,也确实折服于这片平静的海域。

有那么一刻,坐在公交车上,车顺着蜿蜒的山路起伏,转过一片树林,透过一张张乘客的脸,车窗外就看到了一片波光粼粼的海面。这样的画面,仿佛很早以前就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当它真的出现在我眼前时,如同梦幻。

三天的时间里,去了五个岛。原始淳朴的男木女木,规模颇具的小豆岛,风光旖旎的丰岛,和艺术氛围浓厚的直岛。在直岛美术馆里,走过安藤忠雄沉静无声的混凝土走廊,尽头有光映照在玻璃门上,推开这扇门,是一间咖啡厅。室内洒满了阳光,窗外大海淼淼。走出去,有轮渡的汽笛声,有海鸥的鸣叫声,有海浪的起伏声,可是这些声音归于海洋,就似乎都不见了,唯有万籁,俱寂。

回来的这几天里,听闻日本遇到了台风海贝斯,看到新闻里,洪水汹涌,我竟然不止一次地想,那片海是否还平静如昔?静止于我脑海的,却都是那些波光粼粼的回忆。


3.

印象最深的,是丰岛美术馆。

去之前,就知道丰岛美术馆里并无一件展品,可是人们依然排队、预约、购票,络绎不绝。当真买了票,进入美术馆时,才觉得一切都值得。

空无一物的白色建筑内,只有一方天空,天空之下,是一潭浅水。大家或坐或卧水旁,脚边有细微不可见的小孔,有水珠悄然凝结、顺势而下、汇聚潭中。我就坐在那里,能听到远处的海浪和风声,能看到近处的水珠由小到大,滚落成流,再至空无。

突然想到在高野山早课的最后一刻,僧人让我们围坐在前,不发一语,就这样无声寂坐。如同当时,如同此刻。

仿佛人间一切缘分,都自地中而来,凝结成一颗水珠,汇集成一汪潭水,然后消失于海洋与天空,茫茫人生,如梦,如露。


4.

莫名其妙地,就很想哭。

徒然又解脱,寂静又悸动,空无一物,又千头万绪。

想到令狐冲与绿竹翁作别,说:“令狐冲但教不死,定当再到洛阳,拜访婆婆和竹翁。”心中却想到二人年纪老迈,不知还有几年可活,再来洛阳,未必还能见到,当下想到人生如露,声音就此哽咽。

最后,当我走出美术馆时,看到一片水稻黄了,随风摇曳。春天播下的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可是人世种种,无疾而终者众。

令狐冲走的时候,婆婆对他说,江湖风波险恶,多多保重;我走的时候,夕阳沉入了大海,又一年的夏天就此结束。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本,山海归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