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了自己之后,又开始重新启程啦!今天的阅读很轻松,因为之前阅读两本类似的书籍,概念基本是相通的。再次阅读类似主题的书本是为了给自己加强断舍离的信念,让自己的工作生活能够轻装上阵,让自己更快乐。
边在阅读的时候就在环顾四周,虽然上周才整理过家里,也扔了不少东西,但再次对照本书的理念时,发觉还是有很多东西,完全可以舍掉。
断舍离的基础—与物品的相处方式。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行动: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里的不需要的东西;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行动: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行动: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通过整理肉眼看得见的环境,同时也整理自己,这就是人生该有的状态。
张德芬说幸福取决于我们和自己思想相处的能力,要戒断那些不幸福的念头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不断地观察。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购物时三思而后行,购物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比如为偶尔来家小住的亲朋准备一套茶具和被褥。
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举例:作为回礼,有人送你一套高档杯子,你把它珍而重之的收藏起来却不用,而你当下用的是买咖啡时的赠品--一个非常普通的杯子。你为什么不用好的那套杯子呢?你说:那么好的东西不舍得用啊。在你的潜意识里,你认为“自己配不上用高档杯子,我还没达到那个水准呢”。你的真实想法,就可以通过物品反映出来—自我贬低。
先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之后就能看到通过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
我们把房间比作肠道好了,那些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丢不掉的东西堆积起来,堆得越来越多,却只进不出。
举例: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是干巴巴的火腿,你会闻一闻味道,发现“还能吃”,于是想着“等它再坏下去就扔掉吧”,然后又把它放回冰箱里。可实际上,不管再过多久,你都不会想吃它了。
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也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由此我想起手机中存的很多信息,都可以清理掉)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我需要、我喜欢、我适合”,用这个原则来衡量买东西、学东西、工作、参加活动等。经常用它来衡量一下,感觉比以前轻松多了,希望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进一步极简,放空心灵,轻装上阵。
下一步行动:
给自己的生活来一次大清理
1.家里断舍离(拿走使用率低的衣物家具,扔了或者捐了)周六
2.手机电脑清理,今天已完成
3.朋友圈清理本月内完成,清理朋友圈说说,没看的消息等
4.工作断舍离,这个设计出工作重点,重点放在瑜伽主页上本月内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