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药师“谈艾说灸”之六 医界神仙眷侣,杏林万代传颂

                                  医界神仙眷侣,杏林万代传颂

        在我国晋代,虽然战乱不断,但是在医学界却是大师频出,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中有一对道医夫妻更是对后世影响巨大。他们就是葛洪和鲍姑夫妇。


葛洪、鲍姑画像

(此画像由古典文学家周笃文撰诗,哲学家楼宇烈题写,国医大师朱良春题名,画者还没看出来,估计也是业界大师,一副画由三到四位国家级大师合作,足见对葛仙师和鲍仙姑的推崇。)

        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生,东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卒。先从郑隐学习,后拜鲍靓为师,学医术丹道,尽得二人真传。

        鲍姑,原名鲍潜光(约公元309-363年),上党(今山西长治)人,也有记载是陈留(今河南开封)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葛洪之妻。鲍姑是中国古代四大女医(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之一。她精通灸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女灸学家。


鲍姑施灸图

        提到针灸,很多人误以为是一回事,其实不然。“针”与“灸”是中医学的两个概念。针是用尖状物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目的,以泻为主。灸是用药物借热力通过穴位直达病灶和全身,达到治疗作用,一般选用热阳性中药材,属于补疗。鲍姑就是善用艾灸治病的“艾神”。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五胡乱华,皇室南渡。“北方人”鲍靓也举家迁到江苏丹阳。他在丹阳开馆授徒,认识了年轻的葛洪。后来鲍靓调任广东南海太守,而葛洪也辗转到了广东,并拜鲍靓为师学习炼丹术。鲍靓“见洪深重之,以女为妻”,把女儿许配给葛洪。就这样,葛洪娶了比自己小26岁的鲍姑为妻。

        嫁给葛洪之后,鲍姑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婚后他们两人就在广东罗浮山一带炼丹行医、治病救人。有了家学基础和夫婿影响,鲍姑专功道学医学,并且医术渐精,学有所成。相较于醉心丹鼎的葛洪,鲍姑则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医术上。修道之余,她攀崇山峻岭、踏溪涧川流,采药制药,自研灸术,终于独创一门艾灸绝学,并尤其擅长以灸法治疗赘瘤与赘疣。


鲍姑行医图

        “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她的艾灸之术,不但治病,还能养颜,深受仕宦和百姓欢迎。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鲍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岭南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疗效显著。因为她经常采集广州越秀山一带的红脚艾作艾绒进行灸疗,后人便称这种红脚艾为“鲍姑艾”。艾草是医病良药,而史料有载的第一位用艾叶治病的神医,就是葛洪之妻--鲍姑。

        传说有一天,鲍姑在行医采药途中,见一位年轻姑娘在河边照容,边照边哭,泪流满面。鲍姑上前一看,原来这位姑娘脸上长了许多黑褐色的赘瘤,十分难看。乡亲们因此都瞧不起她,她一直无法找到婆家,因而顾影自泣。鲍姑问清缘由,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不久,少女脸上的赘瘤全部脱落,看不到一点疤痕,光洁的脸上犹如无瑕白玉。恢复美貌的少女向鲍姑千恩万谢,欢喜而去。曾有诗赞曰:“越井岗头云作岭,枣花帘子隔嶙峋。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鲍姑的一生,几乎都在广东度过。她行医、采药,足迹广阔,遍及南海、番禺、广州、惠州、惠阳、博罗、罗浮山一带,经常在崇山峻岭、溪涧河畔采集药材。《西华仙箓》一书说:萍花溪“常有老姥采萍其间,莫测她所自来,问之,答曰:我叫鲍姑。”这里所说的“萍”就是浮萍,具有解热、抗菌、抗疟等作用,主治风湿、麻痹、脚气、打扑损伤、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吐血等。鲍姑如此跋山涉水,采药行医,救治百姓,着实令人钦佩。在她足迹所到之处,皆有县志、府志及通史记载。这些志书中都把她称为鲍仙姑;她制作的艾也被称为“神艾”。

        葛洪一生著书立说颇为丰富,共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五百三十卷之巨。与葛洪不同,鲍姑没有留下相关药籍著作。但丈夫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内容除急救医疗和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外,还包括针灸医方109则,其中列举的灸方就占98条。书中比较详细的记述了灸法的作用、疗效、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丰富了中医学的灸法内容,其中对灸治的功效与施用方法都做了精妙讲解。

        由于葛洪并无擅长灸法的记载,《肘后备急方》中收入如此丰富的灸方,以及有关灸治的论述,必然与擅长灸法的鲍姑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鲍姑虽然没有留下专门的著作,但其灸法经验、药理知识等已融汇到《肘后备急方》之中。原存于广州市三元宫的“鲍姑艾灸穴位图”,对人体骨节经络、五脏六腑均有详细叙述,大致符合现代医学原理,是传统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可以说,是葛洪与鲍姑这对夫妻共同完成了《肘后备急方》一书,他们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名医伉俪”。

        《肘后备急方》近几年为大众所熟知的一个原因就是屠呦呦因提纯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而屠呦呦也正是得益于其中《青蒿方》中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此文中点明了青蒿数量、用水浸渍后通过绞取药汁后服用,避免高温煎煮破坏有效成份。因此葛洪也被誉为青蒿素鼻祖。

        在《肘后备急方》卷二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中记载:“断瘟疫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说的是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在病人的病床四角燃艾消毒用于预防传染性疾病。这也指导了今年新冠肺炎期间,在公共区域用熏艾进行环境消毒。或许今后随着对古籍研究的深入,《肘后备急方》还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迪和发现。

        葛洪在罗浮山仙逝后,鲍姑和弟子黄初平到广州越岗,一边修道,一边为百姓治病。她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加上自己的钻研,医术更加精湛,往往药到病除,人们称她为鲍仙姑。鲍姑的灸术,不仅名噪一时,而且相传了好几代人,直至明清两代,仍有人不辞艰辛,寻求鲍姑艾。有清代鼎来初的一首诗为证:“越井岗头云作邻,枣花帘子隔嶙峋。乃翁白石空餐尽,夫婿丹砂不疗贫。蹩躄莫酬古酒客,龙钟谁济宿瘤人。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鲍姑隐世云游,行踪不定,遇到患者即施以援手,事后则翩然遁去。尽管有幸见过她的人寥寥可数,但她的行医善举传遍南岭。当地人感念她的恩德,不仅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日日供养,还将她特制的艾药尊称为“鲍姑艾”。清代丘逢甲《鲍姑祠》诗云:“满目江山海气阴,鲍姑祠畔客登临。”写的就是这里。


鲍姑祠

        葛洪与鲍姑,在医学、丹道上志趣相投,相互扶持,默契合作,精研医药,治病救人,最终皆为大器,不愧为影响深远的神仙眷侣。

        葛洪精研青蒿,鲍姑擅长艾灸,夫妻二人每人一种中草药,千年华夏留美名。

        可谓:夫唱妇随誉满杏林,青蒿艾蒿福泽万世。




        本文摘自公众号《葛洪汉方》,摘录时做部分补充修改。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药师“谈艾说灸”之六 医界神仙眷侣,杏林万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