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写作者的基本素养

图片来自网络

(一)

这个标题,其实是让我有点恐慌的,它对现在的我来说还有点“大”,即以我目前的能力还不足以探讨它。顶多算是一些感想,刚好借着青年作家蒋方舟杂文集《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的东风,略道一二。

在看这本书之前,老实说我对蒋方舟并没有什么好感,只通过零星的作文素材般的故事知道她少年成名,得到清华大学加分录取,成年后几乎再没有什么能够叫“作品”的作品,而文坛上也似乎再无她的消息。就算偶尔有,也是和《新周刊》联系甚大,但那只是工作,而不是创作。

所以,在我先前的印象中,她就是一个运气好的有点早熟的小孩,而不是作家。

但看过她2012年的这本杂文集后,我明白是我错了。我的看法里带有很明显的偏见和世俗色彩,原来我一直是以市场和艺术的成功来判断一个写作者是不是作家的,然后再决定是否要以对待“作家”的尊重态度来对待他和他的作品。

换句话说,我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我并不是喜欢作家和作品,而是喜欢他们的成功。已经得到认同的,就是好的;那些还没被人发现或者还奔波在路上的,就是“什么鬼?”

然而当我以“势利”的标准来评判一个写作者的时候,我自己的写作就不可能完全听从内心,写作的目的就不可能纯粹。但是,真正的艺术必然包含牺牲的成分,我不愿意牺牲任何东西,所以,我还渴求艺术,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关于虚伪和幻想的笑话。

“作家”是一个美好的结果。这个世界,凡是作为“结果”而存在的,都是不确定的,因为它永远在我们的未来,而未来我们是看不清楚的。对于这样的东西,我们只能尽人力,然后听天命。更何况,这还是一个“美好”的结果呢!

所以,那些没有得到市场成功或艺术成功的写作者,他不一定就是不好,他只是没有成为真正的作家。但他认真写着,努力写着,坚持写着,他就是一个好的写作者,也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欣赏。

所以,一个写作者的基本素养第一条:

认真写,尊重每一个认真的写作者

(二)

蒋方舟的这本杂文集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也可以算是她的个人特点,就是阅读量超级惊人,光是“惊人”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文学类的就不用说了,古今中外也许能百度到的,她都已经看过了,甚至有的还是好几遍。文学以外,经济、历史、政治、哲学、人类学等她也都有涉猎。既有博大,也不乏精深。要知道,她还不到三十岁啊!

这里面当然有一部分家庭原因,早有研究表明,家庭条件越好,尤其本身就是知识分子的家庭,孩子的文化素养可能就越高。因为他们更有条件在更早的时候接触这些。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高晓松、韩寒、冯唐。

这都是些有“幼功”的人,他们比大多数人开始得早,所以他们出成绩的时候早。所以,也许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距并不完全是由天赋决定的。

抛开这些伤心的社会阶级的问题,有一个东西对写作者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早或晚只是个时间问题,但这个问题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那就是:读书。

当然,文学史上确实有不怎么读书却成功了的作家,比如前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绥拉菲靡维奇,他的名作《铁流》连鲁迅先生都推崇备至。但你去搜搜他活在什么时代?过的什么日子?波云诡谲、风浪滔天、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而你呢?我呢?平静得时间几乎就像静止的,今天和昨天一样,明天和今天一样。考试考砸了、被领导训了,就是天大的事。这样的日子,你能有什么想象力和见解?不过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闲聊和抱怨罢了。

生活,形式上的精彩于我们大多数人是没有机会去体验了,没有资本,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事实证明,我们只能偏安一隅,然后做着英雄或魔鬼的梦。就算暂时流浪,也是为了终能找到可以安然入睡的梦乡。

平静是我们的归宿,不安于现状是我们的宿命。

既然不能行万里路,还想开现实的小差,那么就只有读万卷书,以此来认识自己的生活,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而这正是写作的第一步。

写作者的基本素养第二条:

多读书,种类多,数量多。

(三)

真正让我对蒋方舟路转粉的,是这本书的结尾。最后的最后,一个附记,她谈到自己的十七年(本书出版在2012年)写作生涯,竟然是越写越怕。言语诚恳,字字透露着疲惫,也有磨难之后的欢乐。我想,当一个写作者能产生这样的认识,也许她就正是在走向成熟吧。

一个写作者,其实是有两个生活空间的,一个现实,一个虚构。两者都无比强大,谁也打不败谁,谁也离不开谁。

现实与理想,是我们的一个永恒问题。以前总有人说,创作要反映现实生活。但事实是,当我们的生活不能让我们满意或安心时,创作也难以为继,无论它是出于什么目的。

所以,亟需改变的不是我们的创作意图、创作能力,而是我们的生活。让它为我们的创作服务,如果你真看重创作的话,而不是让创作服务于生活。

有人惧怕改变,是害怕某些东西会消失。但如果你根本就有心无力,永远也无法将之表达出来,那么,它和消失其实也无异了。

所以,写作者的基本素养第三条:

你敢为了创作去改变你的生活吗?

注意,这个地方的改变不是让人立马放弃什么,而是去努力,获得一种安宁的生活节奏,只有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写的东西才有被表达出来的可能。

附:蒋方舟关于写作与生活关系的原语录

“我发现,写作并不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相反,生活是它最大的敌人,生活的富足或贫瘠,都会让创作失去动力。生活过于平淡,让人没有写作热情;生活过于跌宕,则让人无暇平静地坐在书桌前。只有让生活服务于创作——而不是相反,才能长期恪守写作者的身份,一天天地写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写作者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