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阅读到底为了啥?

      首先说明一下,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文科专业的博士生来谈,其他专业本人不了解,不敢妄断。

        何为学术阅读?个人将它界定为:为了学术研究而进行的阅读活动,它可以是阅读学术著作、学术期刊和相关资料等。学术阅读是最基本的学术活动。由于学术活动的目的是产出学术成果,扩大学术研究的边界,这就决定了学术阅读也必定以产出学术成果为终极目的。

        其实不仅学术阅读,任何阅读其实都是为了产出,化为我们的知识或者思想,然后通过话语,文字和行为表现出来。可以说,不以产出为目的的阅读都是耍流氓。

        另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读博,或者说读博为了干什么?这个问题,你可以回答:情怀,梦想,兴趣,现实所迫等等,但不可否认,读博就是要从事学术活动,那么终极目的也一样:产出成果。

        明确了这一点,在读博的漫长旅途中,就明确了目标:产出学术成果!之后要做的就是时刻锁定它,围绕它,然后一点点的实现。

        因此,既然读博期间的任何学术活动都是为了出成果,那么学术阅读也一样。然而很多同学会因忘记这一点而陷入误区。


误区一:阅读为了打基础。

        有些同学是其他专业考入的,所以我们说:我基础差,我要通过大量阅读夯实基础。道理没错,但千万不要为了夯实而夯实,夯实基础的目的不也是出成果嘛!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并不矛盾。因此,在时间分配上,切勿脱离写作目的而专门花很长时间阅读基础文献,这种不带写作目的的所谓佛系阅读,只会让我们漫无目的,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我只知道自己看了哪几本书,大概是什么中心意思,具体说了什么未必说得清楚,看了这些书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具体帮助,能用在我要写的哪篇文章中,更没有意识和方向,不多久,里面的内容就忘得差不多了,哪怕当初还做了笔记。可以说,纯粹的阅读大多数是无效阅读,除了感动自己,夯实理论基础的效果微乎其微,对写作的实质作用也不大。

        另一方面,读博士只有短短几年,对完成大论文、发表小论文的毕业要求来说,时间是非常紧迫的。博一博二佛系阅读,之后写论文。小论文的发表,大论文的预答辩,送外审,正式答辩……一不小心就博四了,再不小心就博五博六,再慢点就很有可能因超时而无法毕业。到那时再反思头两年的佛系阅读,只能捶胸顿足啦!

        然而,夯实基础和产出成果都很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呢?那就是将它们结合起来,事半功倍。带着写作目的去阅读,哪怕还不知道要写什么。在看重要文献的时候会不时产生想法和灵感,赶紧记下来,逐渐会产生一个写作主题,。然后继续看文献,初步形成写作思路,而后开始动笔。遇到基础性理论问题时再去查找相关文献为我所用,这个时候我们的基础就在不知不觉中,在写作和阅读的过程中,一点点变得扎实起来,而学术成果也在一字一句的表达中出炉了。同时,带着问题阅读,进而把书中理论用在文章中,学以致用,所以对文献的记忆、理解会更加深刻,运用也会更加熟练。看书变得更有效率,写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误区二:阅读是为了增长知识。

        “博士,博士,应该知识广博,什么都懂。”其实这是很多人的错误认识。个人认为,博士更应该被称作"专士",博士并非什么都懂,而是他们在某些领域,甚至对某个问题的研究更深入更专业,因此大多数博士精通的领悟是有限的,对于与其研究无关的问题并不懂,这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界大咖,当他们被问及与其研究领域不相关的问题时,他们或者会联系到自己的专业领域给你解答,或者会很谦虚很坦诚的告诉对方:不好意思,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研究,无法回答。因此评价博士水平的核心标准是其学术成果的多少和创新,而非知识的广博程度。不可否认,知识广博对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帮助,但绝不是一个博士或者专家的必备要素。

        然而,作为老师就不同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需要通过阅读扩大知识面。但是对于那些知识,老师只需要把知识点进行记忆和理解,进而传播给学生即可,而并不需要老师自己进行创新。所以,知识广博是老师需要努力做到的,而并非博士的刚需。博士的刚需是创新,对于知识,如果可以通过检索获得,就没必要刻意记忆,并且知识的获取也是以学术产出为目的的。因此,博士的阅读以产出成果为目的,并非为了增长知识。

        其实,学术活动中真正必须精读的文献主要是本学科的经典文献,其数量并不多。博士生必须经常翻看经典之作,把阅读经典变成学术写作之余的必修课。


        读博要干啥?——出成果!学术阅读到底为了啥?——出成果!所以,必须写读结合,不动笔墨不看书。

        读博期间的任何努力都牢记这一点,围绕这一点,那么,有些弯路就不用走了。这就是一个资深学渣的泣血总结,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术阅读到底为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