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中台,降低80%开发成本

据我多年的观察,不管是产品人员或是开发人员,都有对之前的产品线有推倒重建的墙裂欲望!重建内在的逻辑是:在业务和技术层面,没有什么是产品人员或开发人员不能搞的。手里有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这也许就是人性使然吧!即使是一个轮子,后来者仍然坚信再翻新整出来的产品功能会比之前的更好更香!因为,后来者开了上帝视角,看到了前面的产品线呈现的结果和已经暴露出的问题,这使得重建看起来似乎会变得得更漂亮、更干净。然而,并没有多少后来者会去思考之前的人曾经经历了什么、曾经面临过怎样的资源挑战,鲜有后来者会去关心前面的探路者已帮公司沉淀了什么,后来者,谁又会去在乎呢??

因此,即使产品线被推倒重建100次,对每一波后来者来说,推倒翻新的工作内容仅对他而言是新的就够了,而且也永远会有后来者再来推倒和翻新!在员工的视角,首先要考虑的事情是要保证自己有活干、有工作内容输出、有绩效.....

企业真正在乎的,并不是一次或两次的重建,而在乎的是,开发是不是一直在做重复的事情?在乎的,是团队和业务有没有陷入重复内卷?如果没有"传帮带"做衔接,重建,可能带来的最大毛病是:企业的业务能力没有得到持续沉淀!前人所积累的无数小探索、小认知、小确幸被无情抛弃和随意丢失!剩下的,只是一个个没有灵魂的轮子....


这个功能维护太难了,还是推倒重建吧

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在新开辟的平行产品线。通常,新业务线也意味着是组建新的小组人员,然而只要新产品线涉及到基础交易业务,新小组必然会一如既往会再次使用到如会员、商品、订单、库存等一系列基础功能,而对新产品线的团队成员来说,绝逼是一次难得的“大显身手”的机会,新组员内部异常乐观,为了急于证明自己,新业务线本能不愿和已有的产品线产生关联和瓜葛,最爱的是一门心思从头开始闭门造车,神秘的“闭门式”开发是常用的手段,这条新业务线企图通过大干30天,或在某个截止日期到来前,从0到1干出一个全新的产品线!殊不知,里面的火坑,可能已经早就口袋布阵等好了,这就是典型了"烟囱式"建设。

对企业而言,新的"烟囱",拔地而起,原本代表的,是一个新故事或新探索,在开始阶段,也许企业并不会真正去在乎这条新"烟囱"线的投入成本,只有当孤军深入到一个阶段之后,才会茫然醒悟,原本应该更轻的低成本探索和试错,怎么就变成了重装投入?如果探索的结果看到的是绿洲,则还保留了的火种和未来希望,如果探索的结果,看到的一片荒漠,则前面的成本投入就变成了血本无归!

另外一方面,新"烟囱式"的建设,即使成功,也会带来硬伤,首先,是导致企业来之不易的客户数据被分隔在独立的"烟囱"当中,使得企业不能快、准、狠从顶层视角全面、完整的捕捉到用户画像,这是企业最不愿看到的,而其他被割裂分散的数据,还包含如对商品、库存等资源的统一调度失效,由此,又产生对打通的诉求;其次,为了打通"烟囱"之间的隔阂,"烟囱"之间原本不统一的格式、规范、工具则会进一步成为无形的人员沟通协作成本,严重的,可能演化为情绪和话语权之争....

烟囱之间彼此封闭孤立,冷热无关


总结一下,无论是同一产品线后来者的推倒重建,还是平行产品线的“烟囱式”建设,都是虚假的忙碌与繁荣。

这里面,员工的本身没有错,都是干活的,产品人员,为的是实现业务功能的情怀,开发人员,为的是实现技术大牛的情怀,运营人员,为的是实现运营增长的情怀,老板更没错,为的是实现自己拯救世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主张。

如果一个团队没有对过去的经历有准确的反省,就无法对未来进行更明智的决定,反思是为了更伟大的启航。

因此,中台的出现,恰逢其时!!!在我看来,中台的本质就是企业自上而下的对能力的一种变革诉求,是企业决策层对整体能力和心智模式的一种反思和矫正。中台意识,首先是源自决策层对企业治理能力的觉醒!!思考在长期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过渡浪费,思考下一次启动的最轻成本探索,可以说,中台其实是来源于决策层的一种责任!如果没有决策层对已有乱象的的醒悟、没有决策层对企业能力强烈的改善决心,你,做不了中台!!!

中台的本质是:规范化、标准化、减少重复,是从企业整体出发,重新梳理流程,对业务能力和资源结构进行重组再造,让组织再次焕发出超燃的崭新结构,从而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向前探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布局中台,降低80%开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