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信”之死

  大部分90后,80后都听说过,用过一款通信软件“飞信”。本人90后,大学期间经常用飞信发通知,传达消息。一经推出,就迅速串红,最高的时候,用户量达4亿,可以和现在的微信普及度媲美。

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呢?

  便宜!便宜!还是便宜!没有推出之前,通信主要几种方式打电话和发短信,这两种方式在大众眼中价格都不菲,没有基本套餐的情况下,打电话是0.15元每分钟,发短信是0.1一条,而且还有字数限制(大概60个字不到),不过一般的包套餐多少分钟内免费通话,多少条短信免费,但是超出套餐外还是要收费的。但是飞信不一样,通过流量,将信息传送,1M流量才,之前才0.3元(不同套餐,不同运营商价格有不同),但是1M流量可以发500多个中文字。直接碾压短信。对于低收入,通信频率高人群,尤其是学生,拥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

微信一出,谁与争锋。

  随着微信的推出,飞信渐渐淡出大众视线。我们回过来想想,手握4亿的用户量,为何倒塌那么快?

基建不全

  飞信推出的时代,还处于移动互联网的萌芽阶段,还处于诺基亚塞班统治的年代,大家都在摸索阶段,无论是市场还是用户都还没有做好准备。2G时代人们,还没法体验4G的便捷,信号不好,消息发不出去,在实际使用中没法避免的。山区的同学谈恋爱,为了发短信,还得爬到山上找信号的事,屡见不鲜。只能说,飞信太超前了。

跨平台收费

  08,09年代,各大运营商疯狂的抢占校园市场,推出各种优惠套餐政策,什么充200,返200,无基础套餐,入网送话费,周围人出门带几个手机,移动,电信,联通轮着用。但是移动推出的飞信,只能给移动的用户免费发送短信息,但是在那个十年代,人人有几个手机号,发通知出来很麻烦:

1.首先统计收件人手机号,运营商等信息

2.录入手机号(仅限移动手机号)

3.编辑信息,发送

4.非移动手机号,复制信息,逐个进行发送

   一条通知出来,需要处理大半天时间,谈不上便捷可言,并且在基建不健全的情况下,还经常无信号,信息发不出去,不过在无产一代人来说,能有免费的面包,还是受欢迎的。

迭代慢

  在信息化不断膨胀的年代,“飞信”没有紧紧跟着时代的潮流,由于种种原因:不注重用户体验,没有做好市场调查,又或许以为依靠着大山,可以衣食无忧,功能更新太慢,版本迭代速度,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大众的需求,被微信,QQ,MSN等优秀产品追上,乃至渐渐被大众遗忘。

没有生态圈

  在有基本的通信功能的基础上,没有做好实质性的突破,并且在此基础上,没有更好的生态圈。后起之秀,像QQ在满足能基本聊天的基础上,衍生出“QQ空间”,“QQ秀”,“漂流品”等优秀产品。微信刚推出之后,也相继推出“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等,在通过一个个优秀的产品,牢牢的把用户抓在手上。

  回过头看,“飞信”也和那个年代的人携手走过一段难忘的时光,这段时光也挺值得去回味的。但是“飞信”在即时通讯的所贡献价值,应当要被记住的,同时他也应当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丰碑。

你可能感兴趣的:(“飞信”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