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习体会——《信息科技》

“中国古建筑保护”是我们学校从2021年开始为五年级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课程分上下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八个课时。第一学期的内容以“唐长安”为主题,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到宫殿群的组织应用,从古建筑整体结构到部分构件细节,从古代砖石塔到殿堂式大殿立面;第二学期的内容以“北京紫禁城”为主题,主要研究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紫禁城布局以及古建筑的八大作(彩绘彩画、石雕勾栏)、四合院民居等。 这门课程涉及到人文历史、几何空间、机构力学、艺术创作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非常理想。一个偶然的机会,学校申请了一个科学、信息、综合实践与智能技术融合的课题,这门课程正好加入了该课题,并且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首先说说我们做了哪些尝试。

由于当时对于“智能技术”这个词语理解比较单一,首先想到的就是AR VR模拟环境搭建上,类似建立一个数字建筑博物馆。但是到了真正进入课堂实践环节才意识到,这项技术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能是应用,学生搭建难度比较大。可是如果只是应用一个已有的模拟软件,教育的交互性、协同性等等方面的效果就很难掌控了。目前已有的教学案例是:故宫博物院的全景故宫,学生既可以直接在pc机上通过官网利用鼠标点击,选择不同观看视角,也可以购买一个简易的纸盒式立体眼镜,放置手机播放全景故宫,模拟体验全景效果。

信息技术课程是国家指定课程,三至六年级学生每周一节课程,另外课后服务时间,学校也有相关的创意编程等兴趣社团。为了课题研究,我们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课,教学生利用编程猫等图形化编程软件制作涉及古代城市规划的小程序,有一定进展。社团课上,感兴趣的学生做了更复杂深入的探索。

暑假期间,信息科学组的老师们开始备课,重点研究如何利用形式多样的编程、3done、智能硬件等技术与中国古建筑融合到一起,形成有价值的跨学科课程模式,目前已经初步准备了一个系列。如:云游大明宫、抬梁式建筑搭建、长安城探秘等。

除此之外,考虑到“中国古建筑保护”这门课程还是很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进行到两三个月时,有学生建议,希望老师能提供一些复习巩固的在线课程,方便他们课余时间观看学习。于是我们在相关网站上注册了账号,开设了教育教学网络空间,定期发布一些有针对性的绘图复习课程和拓展类博物馆课程。

接下来说说这次新课标学习让我对这个课题(科学、信息、综合实践与智能技术的融合)新的认识。

1、教育目标的更新认识。

原来将这门课程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某一种或某几种信息技术的兴趣。显然现在这并不符合新课标对于信息科技这门学科的期待,不能满足国家对于培养未来人才的期待。

而要将教育目标定位于:通过这个课题,让学生理解社会科学与前沿发展之间互相推动的关系;体验到在真实环境下如何理解和分析AR或VR的存储、编码、传输、流程、交互、应用等信息处理原理;培养学生对于搭建某一个平台或者模拟现实技术产生兴趣,驱使他们去搜索,推理,预测,甚至考虑寻求一些有价值的数据训练出简单模型,实现人工智能的雏形。

2、教育内容的升级改变。

原来的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开发出几节编程课程、3done课程、智能硬件课程,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软件工具,掌握更多软件操作方法和技术应用,其中涉及到部分算法。现在我们将对这个课题的教育内容重新规划,重点集中在一些信息数字化的概念与应用,实现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析和了解智能技术与人工技术的对比,以此理解和感悟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先进性。

3、项目制学习中的大融合。

根据新课标的总体设计思想,旨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能够在真实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课标对于信息科技课程的六个维度的要求,我们对于这个课题有了新的研究方向:带领学生开发一款以硬件为主体,搭载智能软件的古建筑探秘游戏棋,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算法和信息处理基本功;通过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人物交互,实现网络协同、共享等联网观;通过数据安全、参与游戏人员界定、个人信息等,帮助学生警惕信息安全与制定保护策略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课标学习体会——《信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