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近日在看英文版的《陌生女人的来信》(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女人从青春期开始萌芽的一段的炙热而悲情的情感之路。这是一本偏女性的书,书中对女生的心理描写极其细腻,把情感中的所有元素都深刻地展现出来,让人再次感叹文字的力量和奇妙之处。

我想写的并不是书本的文字之美,也不是对书中讲述的爱情展开评论,而是想借此故事思考人的思维模式与生存环境对人的命运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性格取决于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归根到底决定我们的行为的是思维模式。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模式不同,对同一事实做出的反应千差万别。比如对于失恋的态度,同是被渣男伤害,有的姑娘终日陷于痛苦懊悔的漩涡里,抱着被伤害被抛弃的人设不肯放手;有的姑娘从此视一切雄性为毒物猛兽,或避之不及或恶意仇视;有的姑娘重新振作,拼命活出最美好的自己,从悲伤中淘出一点闪亮的成分。有时候,我也常深思自己的思维模式对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影响,剖析种种行为及其背后思维的枝节,希望从中挑出可改良的部分,成为自己更喜欢的自己。

话题先回来书中的女主角,女主从小住在平民区,突然一天来了个年轻又博学的男作家,从此女主一直在暗处卑微地爱慕着男主,后来女主搬家,成年后又跟男作家来了次邂逅并发生了关系,谁料到女主在男主不知情的情况下怀孕了并生下了孩子。十年后,男女主角再次邂逅,但男主根本不认得女主了,只是把她当成一个可以花钱买来的女人。后来,她的孩子在病痛中死去,于是就写下了这封信。在整个过程中,女主并没有向男主表白,只是一直躲在角落默默注视着自己心仪的男人,正如那个每天从猫眼里偷偷观察男作家一举一动的13岁的她。

整个故事是个悲剧,可到底是什么造成这个悲剧?我认为,是生活环境与思维模式。从小的生活环境深刻影响着一个人思维,思维模式也反过来作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想从这两方面窥视故事的背后。

假如,13岁的她拥有一个幸福富裕的原生家庭,那么在第一次遇到博学年轻的中产男作家时会不会少一些悸动?假如,她敢于说出自己埋藏心底已久的感情,那么成年后的那次邂逅会不会变成解开多年心结的机会?假如,她没有终日沉迷在卑微的情绪中,而是信心满满地追求心仪对象,学他所特长,读他所热爱,那么会不会最终能跻身他的世界,或是起码活出更精彩的自己?

然而,以上这些“假如”都没有出现在故事里,也许还是那句话“道理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乔布斯说过,“人生的很多遭遇就像一个又一个零落的点,要到很多年后回望,才能清晰地看见它们之间的连接。”人生的轨迹确是如此,真正影响整个人生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决定,几个瞬间,当时你还以为是稀松平常的一天,谁知回头看,正是那一天那个决定对你的人生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个零落的点正是人生的拐点。

故事的女主曾经站在好些拐点上,但是都没有把握住,最终任由自己掉进情欲的深渊。

在13岁的时候,少女心萌发,缺少父爱并且家庭状况不太好的女主对男作家的博学多才和中产生活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她的心不知不觉地向男作家靠近。卑微的她并没有积极主动地接触男作家,而是选择了躲在门后的猫眼从中窥视对方的生活,假如这是由于少女的羞涩的话,那么成年后再次见面甚至发生关系后仍然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就是由于女主一直困在消极生活态度的思维模式里,她宁愿一直仰望,也不勇敢向前迈进一步。她消极等待,等待男主认出她,等待男主说爱她。如果换成积极的思维风格,也许画风完全不一样,她可以在13岁时就借请教男作家为由,走进他的世界,也可以把爱慕酿成发奋努力,从精神上挤进他的世界,这样在成年后或许彼此的共同话题可以支撑起一段爱情或友情,这都是不错的局面。消极的思维方式与童年的生存环境,大大地限制了女主的生活可能性。

把孩子生下来之后,女主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生活与教育,不得不徘徊在富有的男人中,当起了情人。这期间,她遇到几个真心爱她也能照顾她与孩子的男人,但她为了心中所爱都一一拒绝了,这是个关键的人生拐点。她放弃了让自己和孩子安稳生活的机会,继续埋头在一厢情愿从无回报的情爱中,这样的思维,无论生活给予她多少次机会,她都无法好好把握住。面对困境,是快速恢复大步向前,还是缓慢恢复停滞不前,这取决于我们是“往前”还是“向后”的思维以及对未来是否有信心。人生苦难重重,这是《少有人走的路》开篇就挑明的一句话,全书多次重复,所以在困难面前,选择哪种思维模式至关重要,决定了我们能不能在黑暗中走出去,是挣脱桎梏还是深陷泥泞。

P.S:   只要有健康的身体,只要世上有你所爱,那就大步向前,把伤害过你的一切重重踩在脚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