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天: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要分清。
今天,我将为你继续解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
昨天,我们解读了关于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这个话题。也认识到让我们烦恼的三大根源:分别是自卑情结,权力之争和比较与竞争。明白了人生要想过的舒心就不要去和别人比较,而是和理想中的自己比较。作者也提醒我们千万要警惕在受到争权挑衅时,不要意气用事,不要进入”权力之争“的战斗,因为结局只会是两败俱伤。再有就是不要抱有输赢的想法,没有谁是永远的第一,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不断向前迈进不是为了与谁竞争,我们成长的价值在于不断的超越自我。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有做得好的时候,也有做的不好的时候,在这种时候他人在我们生活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我们该听他们的话吗?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呢?今天我们就来一一破解。
1、你的课题,别人的课题
不知道你之前是否听说过“课题分离”这个词,它的意思就是:你有权利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怎么看或者怎么评价你的选择,这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你要做的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的主张,就叫课题分离。
这也是阿德勒心理学教给大家一种可以获得轻松人际关系的的方法。
记得张学友的那首《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吗?歌词里有几句是这样的:“在四十岁后听歌的女人很美,小孩在问她为什么流泪,身边的男人早已渐渐入睡,她静静听着我们的演唱会”。现在被逼婚的女孩,过年想回家又不敢回的女孩,都有着同一个原因,那就是父母希望她们快点嫁人,并且不断地给她们介绍相亲对象。
婚姻大事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还成了父母的事,也成了三姑六婆亲戚们的事,可事实上,应该这样插手别人的事吗?就是现在不嫁,未来不嫁又如何呢?这难道不是自己的事吗?不是应该让女孩们自己做决定吗?什么时候结婚,和谁结婚这都是女孩自己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干涉别人的课题只会给别人带来烦恼和压力。讲到这里你应该看到课题分离的重要性了吧。
谁的课题谁做选择,谁承担结果。如果自己的课题交给别人做选择,那么这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该由谁来承担呢?歌词里的女人面对早已入睡的男人,如果这个男人是她随便选择的结婚对象,那么今天的婚姻状况是她要接受的,如果是父母或别人强加给她的,为了父母安心才匆匆走入的婚姻,那后面是幸福还是痛苦又该由谁承担呢?她会不会一生都活在对父母的抱怨和对自己没能坚持的懊悔之中呢?
再比如亲子关系,孩子的学习状况往往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最大原因,阿德勒心理学提出:当眼前出现“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问问自己“这是谁的课题”?孩子不学习这是孩子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无法替代他去学习。即使父母命令他去学习,如果他自己不想学,你想想又能有多好的学习效果呢?并且这样无可避免的就会发生冲突,极有可能进入权力之争。
所以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要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幌子,干涉孩子的课题。
那父母的课题是什么呢?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陪伴孩子阅读,做好孩子的榜样,上学后了解孩子学习进度,告诉孩子虽然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但是任何需要父母支持和帮助的时候,我们都在。
做好课题分离不干涉孩子的课题,才能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他才会遇到事情愿意寻求父母的帮助,才能发展出独立性。正如那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还记得那位考上北大就自杀的女孩吗?她在遗书里对父母写下:我已经帮你们完成梦想了,求求你们不要再来烦我。这对父母再怎么后悔当初不该如此对待女儿,但已经太晚了。
有人说都考上北大了,你就自由了,干嘛还自杀呢,其实这背后是深深的无力感,女孩知道即使考上北大了,之后交往什么样的男朋友,做什么样的工作,自己的人生怎么过,全部由不得自己,全部离不开父母的干涉和安排,她只不过是一个提线木偶。不能做到课题分离,干涉别人的课题,将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2、不寻求别人的认可,做一个不怕被讨厌的人。
当你煞费苦心的配好图文发到朋友圈,你发现有几个平时关系还不错的朋友居然还没给你点赞,这时候你是不是先有点耿耿于怀,然后开始冥思苦想自己什么时候得罪她了?究竟因为什么事,为什么她没给你点赞呢?
又或者,同一个朋友她只给你点赞了,却给别人不仅仅点赞了,还发了评论,你又开始嘀咕,是我发朋友圈的水平太低吗?为什么她不给我评论?还是她对我有什么意见?
你看,就这么一条朋友圈的事,就能让我们这么烦恼,这么纠结。这也就是今天要提醒大家一定要避免的:寻求他人认可的心态。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寻求别人的认可,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等于活在了别人的人生中,你愿意吗?
举个例子:小云在生完孩子后想对孩子多一点陪伴和照顾,所以选择辞职做了一名全职妈妈,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后来,这个初心慢慢就变了,觉得自己付出了时间,付出了劳动,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就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想要得到别人的赞扬,在没有得到时,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价值,自己也没有了自信。
处处寻求认可要求回报的期待落空后就开始抱怨老公抱怨孩子,成了一位活在靠别人认可才会满意的人生中了。
我们为什么想要去寻求别人的认可,想要得到别人的表扬呢?这都源于我们受到的赏罚教育的影响。当我们做了恰当的事有可能得到表扬,做了不恰当的事可能就会受到惩罚,所以我们会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去做事,这成了我们做事的目的。
这样做的坏处生活中处处可见,在老师看见的时候赶紧抢着干活,在领导面前表现工作很忙碌的样子,当老师、领导看不见的时候呢?垃圾落在地上会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吗?平时会卖力的工作还是在办公室消磨时光等下班?这种赏罚的教育方式实在不值得推崇。
古人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告诫我们即使一个人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谨言慎行,不做失道失德的事。有大智慧的人那里会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又何须他人的认可,这种通透的人生才值得我们效仿。
再看看那些在工作中出人头地,拥有地位和名誉,得到社会普遍认为成功的人就一定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也不一定吧,如果他们一味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就会一味去做满足别人期待的事情,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又怎么可能真的开心,真的幸福呢?
所以,我们来到世上是为自己而活的,不是为了满足其他任何人而来的。犹太教中有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你而活呢?
一味追求他人的认可,还会扼杀我们对自由的渴望。
同样的两名大学毕业生,一名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按照父母期待的那样,沿着父母铺好的路,过着四平八稳的日子,这种选择自然会比较轻松,也非常保险,一般不会迷路,于是,他就这样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
另一名大学生选择由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前面可能会碰到各种困难的事情,但他不畏惧,不随波逐流,选择走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之路。
前者之所以接受父母的安排,是不想让自己因为违背他们的意愿而成为让父母讨厌的人,如果像这样一直怀着对寻求认可的追求,为了不被别人讨厌就要时常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并对别人表现出忠诚,比如:周围有 10 个人,就要对 10 个人忠诚,这样才能比较保险的做到不被他们讨厌。
是的,选择了这种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选择了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没有人愿意故意惹人讨厌,但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不怕被别人讨厌。
自由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喊喊口号,自由是: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理会别人的冷嘲热讽,不追求别人的认可,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是勇往直前的决心。
这也正是对课题分离最好的诠释:我的选择是我的课题,至于你喜欢还是讨厌这是你的课题,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今天学习了阿德勒心理学中的课题分离概念,分清楚那些是我的课题,那些是别人的课题,自己只对自己的课题负责,不可以去干涉别人的课题。另外是关于寻求别人认可的心理,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常常会落空,所以,做你决定要做的事,至于有没有人表扬你,称赞你,或者讨厌你,不认可你,那又怎样,决定怎么做是你的课题,他们怎么看你,怎么评价你的行为,是他们的课题。明天我会带你去看看阿德勒关于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