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果追求的不同,决定对工作理解深度的不同


1

刚工作那会儿有人推荐过一个九段秘书的文章,是以董事长安排一个会议为例,说明思考深度的不同所交付的结果不同。董事长仅仅简单的指示了“明天上午九点让某几个人来开个会”后,不同段位的秘书做出了不同的执行:

一段秘书的做法是发通知,通过短信、微信或者邮件通知某某某开会,此事到此终了,没有下一步的动作。

二段秘书的做法是再确认,发完通知后,会要求收到回复,或者再打电话确认一遍,这样算是有责任心了。

三段秘书的做法是会前再确认,在第二天开会前半小时,会再次确认是否有人因故不能参加,并及时告知董事长何人缺席,是否有必要要求必须出席或者修改时间。

四段秘书的做法是手要勤,会提前落实会议室情况,是否设备可以即开即用,是否有笔、纸备用等等。

五段秘书的做法是心思细,他会通过自己的渠道了解会议大致内容,考虑是否需要准备做会议记录、是否需要纸质资料复印分发、有无相关文件需要一并提报等等,涉及到会议具体内容的事务。

六段秘书的做法是做记录,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请示董事长是否需要做会议记录,如果需要,会将会议内容完整的记录下来,必要时留录音存档。

七段秘书的做法是记录条理并分发,他会按更加条理的框架结构来整理会议记录,并请示董事长是否需要分发给各参会人员。

八段秘书的做法是定责任、抓落实,他会根据会议的内容以及参会人员的分工,给每位安排职责,并落实责任人定期反馈进度,整理汇总后及时汇报董事长

九段秘书的做法是定制度,他不仅会把前八段都做好,还会形成系统化的流程,当他本人不在或者调动,后来的人可以根据他的流程依然能够完成上述八段,并且形成PDCA式循环改进。

而当我们细分,发现,随着段位的提高,实际上是做事深度的加深,从前四段浮于表面,到中间四段深入会议,最后九段造化育人。

2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大家同样很熟悉,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工作两三年就得到了晋升,而一位工作十年的人却依然在基层混,老人很不服,去找董事长理论。此时时装公司的董事长正要采购一批某种面料,便安排这个老人去某商场采购。结果没过多久老人回来说,某商场里没有这种面料,所以他会告诉董事长一声。然后董事长又对年轻的大学生做了同样的安排。而年轻大学生回来时,报给董事长的不仅仅有某商场没有这种面料的信息,还跑了另外几家商场,带来两种同样的面料样品,并对他们的价格、品质做了比较,同时汇报董事长,他所建议的采购方案,并将供应商约到了公司,如果合适,可以马上面谈。甚至年轻大学生还准备了另外一种刚刚上市的面料新品,报董事长知悉,以帮助董事长了解最新的面料信息。

其实,这样一个故事,与九段秘书本质相同。


3

为什么有人可以做到九段秘书?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有人却做了更深的反馈?其本质,是对结果的追求的不同。德鲁克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他们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始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首先会自问”别人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对成果追求的不同,直接决定对工作的理解深度的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的不同,决定努力方向的不同。

为何有上述种种?在于是否能够以企业家的视角和立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而这其中,很多人以为解决问题是最难得,其实恰恰相反,解决问题是最容易的一件事,最难的在于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立场。王小波有一句极其反人类的话,他说“大约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猪之间的差距更大”。我们看到了马云、看到了王阳明、看到了孔子,他们为何能成为巨富、完人、圣人,在于他们的思想与常人不同。商鞅书讲“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至大德者不和于俗”。

一个秘书如果真正能够从企业的角度去考虑自己所处的位置,考虑自己所应承担的职责,很容易就会考虑到第八段、第九段秘书的深度。

网络上说“听过那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一悖论的根源在于,不能从内而外的改变自己,做过再多的事、挨过再多的骂、摔过再多的跤,懂了再多的大道理,但如果不能由内而外的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那么就会想一头被蒙上了眼睛的驴子,走过很长的路,却依然在原地打转、不得前进半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成果追求的不同,决定对工作理解深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