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首先,我们对本文的【订单】做如下定义;广义上,我们认为“订单”是对一笔交易从发生到结束过程的抽象总结。
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订单】实际上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凡是抽象的概念,一方面对于客观世界进行了抽象总结,使得人更容易理解;但是同时也会增加人学习的成本。举个不那么完美的例子,就是你学习五笔输入法要花很多精力,但学会了无疑会提升效率。
另外要感谢淘宝等先行者,客观上对【订单】概念的普及做了巨大的贡献。
调研结果
假设你是一家互联网平台的App产品经理,由你来规划订单模块,你会如何规划。
不止一个因素会影响到订单入口的位置、形态等,比如平台的用户群体、平台的主要业务模式等。这里,我挑选了一些常用的互联网App,对这些平台的订单进行调(chao)研(xi)。
我们将订单入口从重到轻分为5个等级,最高等级是在App底部提供一个专属的【订单】Tab,其次是在【我的】等重要的一级页面展示一栏订单状态,依次逐渐降低,最低等级是在内部子模块内提供【订单】入口。
具体的分类情况如下:
接下来是思考时间:
什么情况下在App底部提供独立的【订单】Tab入口
在调研的清单里,在底部Tab提供订单入口的App有3个:饿了么、美团外卖、去哪儿
首先,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出奇的一致,给订单提供了如此重要的入口,我认为有如下方面原因:
外卖业务的交易过程本身信息内容较多,且存在骑手配送的过程,用户需要通过订单来查看当前外卖配送的位置,提供顶级入口方便用户查看;
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现在分别属于美团、阿里大平台下的子业务,且外卖业务本身边界很明确,就是挑选-下单-配送外卖的流程,不太涉及其他业务,所以这两个“小”App提供非常明显的订单入口不太会影响到其他业务;
说到这,去哪儿App提供了这么顶级的入口,其实是有点出乎意料的,不做评价。
什么情况下在重要的一级页面展示订单分类
从上表可以看出,电商类均采用了这种方式,此外还有美团和携程旅行。
电商类采用这种方式有如下方面的原因:
电商App下单后还有送货、确认收货、评价的环节,需要用户持续关注流程;
还有个比较隐蔽的原因,有些种类的业务,用户不大可能同时产生多笔订单,比如出行类App,用户不可能同时骑两辆车。但是电商类App的用户可能会同时产生很多订单,这就更需要分类管理;
至于美团,会在后文单独点评。
什么情况下在重要的一级页面展示订单入口(不含分类)
相比较与电商平台,当业务流程没有多个环节时,同时交易又很重要时,可在重要的一级页面提供一个订单入口,如:
参考电商类的原因,比如酒店类的App,一般来说用户不需要同时订很多间房,同时住酒店的过程基本上也相对简洁,所以酒店类App一般在“我的”页面提供一个订单入口即可。
这里也可以看出,去哪儿App有点迷。
滴滴出行和神州租车在交互上比较新颖,并没有传统的底部Tab,所以只好把订单入口收到个人中心(头像)里。
单独提一下闲鱼,闲鱼平台与列表中平台最大的区别是,用户可以同时是两种身份:
买家
卖家
所以,闲鱼App虽然也算是电商平台,但并没有使用淘宝的那一套模式,这也是实际业务场景造成的结果。
以上之外的情形
4和5的场景其实大同小异,一般是平台的主要业务不是交易,但是存在交易环节,需要提供订单入口,但是又不能太显眼。
TapTap主要业务是浏览游戏页面,Bilibili主要是看视频,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则是听歌;这些平台都提供了交易功能,但为了避免打扰到客户,订单入口相对隐蔽。
单独说说美团
我是从美团外卖App过渡到美团App的用户。
美团App现在完全是一个平台型客户端,给各个子业务提供入口,并提供基于整个美团体系的公共服务,如钱包功能、推荐算法、订单管理等等。
所以,美团平台提供的订单管理功能,必须要覆盖所有子业务线,或者说,所有子业务线必须兼容平台的订单类型。
为此,美团将订单分成四种类型:
待付款
待使用
待评价
退款/售后
其中,1、3、4都是比较好理解,【待使用】状态算是一个为了兼容而妥协的名字,表示从付款后到订单完成前的这段状态(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怪怪的)。
如在外卖业务中,付款后骑手配送时,尚未收货时对应“待使用”状态。
通过统一的订单状态,美团实现了对每个业务线的管理。
总结
至此,可以看出,各大平台对于订单模块及入口的处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如:
电商类:提供分类入口;
子业务模块:提供底部Tab入口;
交易流程较短:提供独立的订单入口,但不提供分类;
主要使用场景非交易:提供较隐蔽的入口,尽量不打扰到用户;
大体如此,具体看业务场景再做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