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科本质与学科自由的思考

    郑朝晖老师执教《孔乙己》之后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他幽默地说“老师是痛苦的学生”,要一直思考如何把学科本质和学生的自由学习结合在一起,如何使学生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我觉得这是非常有趣的思考,我认为两个“如何”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1、 学科本质引领下的自由学习
精心设计。通过设计把学科本质、价值渗透给学生,通过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意愿。设计是学生被引领着走向未知的秘密通道。设计使认知有冲突、讨论有方向。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设计是撑起整堂课的支柱。
随物赋形。水无常形,画家画水展现水的不同情态,自然神逸。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如水,自有流向,又率意随性。教师借学生的发言推进课堂,也用回应学生的方式让他知道自己发言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在哪里。这种回应要求教师心中有设计,眼中有学生,不拘一格,自成法度。
也就是说,学生的自由学习要在学科本质的引领下展开。当然,设计很难达到完美状态,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也无法通过改进设计来解决,因为这和学生的认知习惯、哲学基础有关。教师要做的是包容这种异样的声音,耐心引导,或者干脆交给生活和时间,让他慢慢去领悟,这也是一种自由。
二、学习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换
“必然王国”(或表述为自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概念最早是由康德提出的。康德认为“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领域,不能互相还原。必然王国是自然因果性,自由王国是“自由因果性”、意志因果性,只有在这个领域才有尊严、人格。两个领域有根本的界限。马克思借用了这对概念,认为人应该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换。他说在“必然王国”里,一切受自然必然性支配。比如,人饿了,就要吃,和动物无异。而在“自由王国”里,人“不受嗟来之食”,这就打破了自然必然性的链条。在“必然王国”,人的劳动是了谋生、活下去,受外在目的的支配;而在自由王国,每个人凭兴趣做事,有闲暇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上午打猎、下午捕鱼、晚上在灯下批判”。马克思用这对概念来谈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认为可以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而实现自由王国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机器代替人工作,产品极大丰富,按需分配。人不需要为劳动而谋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
上海市教研室在发布2018年长三角“语言运用与思维提升”的主题征文中提及“思维提升与语言运用是同步的”,包括思维发展过程中,由“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换过程,把不自觉地行为转变为自觉的行为;由单一的直觉思维,转变为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多种思维形态。”这里“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换的阐述指向的是“从不自觉到自觉”,这和马克思的本意已经没有大的关联,其本质是学习由上文第一方面的“自由”走向“学科本质”,以期达到更高层次的“自由”,也就是学生凭语感运用语言、发展思维,出于本能,率性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审视和探秘,教师引领的学科学习,使学生反思自己运用语言、提升思维的过程,在实践中调整、提炼,不断破解语言的密码,掌握语言运用的特点和规律,自觉地按照特点和规律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甚至达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境界,这就从本能式的自由走向学科本质,走向了更高层次的自由,也就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学生自主去发现语言规律、建构语言,而是要通过学科的学习。
以上两点中“自由”的涵义不完全相同,“自由学习”是一种不受干扰、不被束缚、自然舒服的学习状态,“自由王国”指把握了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规律之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学习境界,但这两种自由都和学科本质有关。前者要在学科本质的引领下展开;后者只有在教师的设计中、在学科学习中走向学科本质才能实现。所以,当学生不断经历学科本质引领下的自由学习,也就慢慢地使自己的学习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换。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学科本质与学科自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