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团队协作工具是什么?——没有工具!

(微信公众号:生菜阅读)

今天菜园子发起的话题是团队协作工具,有人问: 什么是团队协作工具?

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团队分工不同,大家协同工作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分解安排工作细节、确定任务优先级和执行计划、记录和确认各不同环节的交付物等。目前此类工具非常多,但是侧重点略有不同,看大家的发言提到的就有十余款工具,诸如Teambition、禅道、TAPD、Confluence、Slack、Bearychat、企业微信、钉钉等等。一般来说,大家总是会选择其中一款或多款联合使用。


工具如此多,也从侧面反映了,其实没有一款工具能满足于所有场景。这当然不是说这些工具做的不好,而是软件研发、互联网应用研发、特别是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在过去这些年变化发展太快,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论几乎全部被颠覆,新的方法论没有形成并被标准化,所以今天各团队的实际执行情况,如果去做一个调研,会发现各有一套,和下围棋“千古无同局”一样,几乎是“业内无同法”。


在我刚工作那会儿,其实还不是这样,我们大学里已经有软件工程导论这样的课程、还有诸如设计模式、UML建模等课程来系统传授从需求分析,到系统架构设计的各环节。等到进了公司里,也是各组分工明确,还有专职的PMO团队,负责制定整体的项目计划并保证执行环节的各节点,几乎随便啥事儿,都有一个标准化流程等在那里,一旦被触发,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目了然。偶尔有个事儿流程没有包含,那么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先把这个空白给补上,保证下次再遇到,就可以有流程来控制。


所有的文档、都有中心化的地方来存储。也有一个Wiki,供所有人查阅,哪怕是几年前一个产品需求说明书,也都能找到。


一个产品从需求诞生到最终交付,按照当时的教科书来说,需要有: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交付、验收、维护  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标准的文档输出作为记录,这些文档都会有一个模板(通常由十几页),每一个环节和下一个环节的交接,都需要开会,比如产品经理完成了需求分析,交给研发团队,必须开一个会,双方对需求分析的结果表示没有异议,一旦这个会双方确认完了,就表示研发团队认可了这个需求的合理性,后续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编码,不能再甩锅给产品经理说需求不明确,或者技术实现有难度。


类似这样的会在整个研发过程中,也会有十余次,期间还可能有反复。


如此冗长的流程,带来的结果有几个:

团队之间的责任非常明晰、也会起到互相督促的作用,比如不靠谱或者没想明白的需求,在很早期就会被拦住,根本无法获得研发资源;

所有的文档都质量较高(低了无法被下游团队接受),并且由于都有命名规范,使得未来的检索和追溯非常方便;

交付的产品质量较高,毕竟被打磨的时间很长,引入了各方意见,考虑的比较周到细致;

交付的周期很长,当时大约是18个月左右向市场推出一个大版本;

由于交付周期很长,一旦错过了一趟车,就意味着要等很久,如果做错了一件事,那更是很糟糕,要挽救几乎只能用一些召回策略,不大可能得到快速修复。

由于5,所以对质量的把控也很重要,一般都有严格的质检团队,保证出厂的产品没有大的瑕疵,也因此会进一步加长交付周期。


十年前的这一套流程,是非常标准化的,几个跨国大厂,虽然细节有差别,但是基本上都遵循了这套方式(不然也无法写入教科书),所以当时的PMO岗位从一个大厂切换到另一个大厂,对个人是差别不大,对公司也是可以很好的复用其经验的。


不过,大家都知道,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今天已经几乎没有哪个厂是这么玩的了,原因很简单,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增量市场,而且瞬息万变,几乎没有一个产品能够以如此缓慢的迭代速度面向市场,所以:


团队规模急剧缩减了、更提倡小分队作战;

团队之间更提倡协同配合而不是互相监督,有问题不管是谁的锅,大家必须一起扛;

文档质量也没法要求了,差不多就得了,不然来不及做;

发布周期也缩短了,一周一发甚至一周双发也不是不可以;

相应的交付质量也下降了,用快速迭代来解决可能的质量问题;

测试的重要性被大大削弱了,基本只有很少的测试,甚至没有专职测试,真正的完整的测试其实交给用户来完成了,反正很快下一版又出了,有问题可以修(高级的还有热修复技术);


正是在这样的快节奏的催促下,无论用什么工具,投入在工具本身的维护成本,都变成了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因为每多一个工具,就意味着你需要维护这个工具上的信息正确性,在繁杂而快速的工作中,这一点是很难保证的,以至于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个活儿很可能就变成了产品经理的工作。专职的PMO也变得不大需要了,团队需要每一个人都是有实际产出的,全程“监工”性质的PMO就显得太奢侈,而且由于变化快速,即使有专职的PMO,也会疲于奔命的在各团队之间搬运信息。也有一些团队协作应用在尝试用机器人辅助一定的AI技术来担任这个职责,也是有趣的尝试,不过还没有看到显著的成果。


所以现在最理想的团队工作模式是怎样的呢?


把团队足够细分,不超过5人,把产品经理、设计师、架构师、后端工程师、前端工程师、测试的活儿全干了,所以必定有人是身兼多职的,这也是为什么全栈工程师一度很流行,因为1个人可以干这里面的三个活儿。

给团队充分授权,最好不需要再请示任何人,就可以直接决定产品层面的所有事情、包括需求、优先级、排期、交付时间、交付方式等等。

被充分授权的团队,作为一个统一的管理单元,向上级负责,考核方式可以是KPI,也可以OKR。

团队内部的工具,就不那么重要了,完全可以自己决策,由于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所以如果产品经理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写文档上,研发也会捉急。所以团队内部会磨合出一个最合适的度,使得研发能理解产品的设计、即使出现了表述不清,也能够随时沟通。

在理想状态下,这样的几人小组,不用任何团队协作工具,哪怕就记记笔记,也是完全可行的。


菜园子里,经常听到有小伙伴抱怨,说自己写的文档一直被研发团队怼,怎么办? 我通常的答案是:

如果你的研发团队总是怼你,多半来说,是你的文档的确写的不够好,但是解决的方式,并不是立即去提升自己的文档水平(这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

被怼反映的更深层的问题是产品和研发团队处于对立的立场,双方没有绑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研发去挑战产品的方案,是完全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毕竟一旦接受了你的方案,就变成自己要承担所有的风险了。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主动和研发团队立场一致,如果公司没有从制度上保证这一点,就只能靠自己去点对点的解决了。

毕竟产品和研发坐在一个板凳上实时沟通,才是效率最高最信息无损的沟通方式啊!

P.S. 我不是教你们去撩研发小哥哥......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好的团队协作工具是什么?——没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