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运作机制

识别→辨别→感受→习性反应

佛陀发现不管表象如何,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一连串前后不同,但相互关联的事件。每个事件都是前一事件的结果,而且毫无间断的连续下去。这些密不可分的事件接连发生,表面上看来是连续不变的,是完全相同的一个人。但这只是表面的实相,不是最终的道理。我们或许可以给一条河取个固定的名字。但事实上它只是不断流动的水,从未在河道中稍作停留。我们可能会视烛火为持续不变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细看就会了解,事实上,它只是灯芯燃烧的瞬间火焰,然后立刻就会被新的火焰所取代,片刻不停。

同样的道理,佛陀了悟道,人并不是已经成型的永恒不变的实体。儿只是时时刻刻不停流动的过程,没有真正的众生,只是不断流动不断形成的过程。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与人相处,彼此将对方或多或少视为既有的不变的本质。我们必须接受外在的表面的实相,否则的话就完全无法过日子了,外在的实相是一种实相。但只是表面滴事项。就更深层而言,真正的石像是整个有生命无生命的宇宙,都处在一种持续的、变化状态之中,不断的升起又灭去。

佛陀检查他的心,他发现心是由四种运作过程所组成的。认识、辨别、感受以及习性反应。「认识」就是我们在身心所发生的现象和信息完全的接受,它只记载这些经验的原始资料而不加以辨别名目或做价值判断。而第二种心理运作过程「辨别」,它将第一个过程当中的原始资料予以分辨、命名、归类,并作出正面或者是负面的评价。接下来的部分是「感受」,事实上,每次接收到任何信息,感受立刻升起,它是一个讯号,表示某件事情正在发生。

只要不对信息加以评价,感受就会保持中性。但是,一旦在前一步我们对输入的资料予以价值判断。感受就随之变得愉悦或者不愉悦,如果感受是愉悦的,我们就会期待这愉悦的体验,能够延长或者强化;如果感受是不愉悦的,我们就一心想将它排除终止。结果就是心会升起喜欢或者厌恶的「习性反应」。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的耳朵运作正常,听到了声音,这就是认识的作用。当声音被辨别出来是正面的或者是副面的语言时辨别就开始起作用了。紧接着是感受,如果是赞美之词,哦!我们觉得太愉悦了,如果是粗言辱骂,我们就会升起不愉悦的感受。而最后习性反应易随之而生,如果是愉悦的感受,我们就喜欢它,期待多得到一些赞美,如果是不愉悦的感受,我们就讨厌他想要终止辱骂。

这四种心理的运作过程,在接下来的每一瞬间都会发生,而且发生了非常迅速。以至于我们没有办法察觉正在发生的实相。只有当某种特定的习性反应一再重复的发生了好一段时间,形成明显、强烈的心态时,我们才能够在意识的层面觉察到它。

如果说心是由这四个部分组成的话,那么是其中哪一部分是苦升起的呢?在痛苦的形成过程当中,这四个过程或多或少都与痛苦的升起有关系,不过前面三者基本上是被动的。「认识」只是把我们接收经验接收到那些原始的资料,「辨别」只是将资料加以归类,「感受」展现出前两个步骤的发生。这三者的任务只是将输入的信息加以吸收。但是一旦心开始升起「习性反应」就由被动变成喜爱和厌恶了,新的习性反应将带动一连串的连锁效应。

想要从如此强烈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第一步就是接受苦的事实。不要把苦当成是哲学概念,或者是一种信条,而是接受它存在的事实,它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如此接受,并对苦和苦的起因有所了解,我们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学会了直接体认自己的本质,我们就可以步上离苦的正道。

但这并不是刻意的去控制我们的行为或者是压抑自己。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学会只是客观地观察。如果一个人生气了却想要隐藏他的愤怒,忍气吞声,那么没错,那就是压抑。但是如果你只是观察愤怒,你会发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无踪,学会如何客观地观察愤怒,你就从愤怒当中解脱出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的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