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出茅庐的好友情场失意,其核心问题在于男女之间“知己与情侣如何定位与区别”以及“情侣之间是否存在利用”两个问题。        这里有必要先阐述两个公理:1.现实即理性。事物的发展必然有它内在的道理,所谓“如果”“差一点”这些只是人本能的自我安慰罢了,我们的研究必须基于已发生的事实才有价值;2.权利—义务守恒定律。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类比而来的理论:如果把一个人视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么,他对外界所需要付出的义务的量在绝对值上必然等于外界赋予他的权利的量。这个外界,可以是一个组织,社会,或者是单独的一个人。至于这个量的多少,受客观环境和主观追求的共同作用。        心生爱慕的青年男女在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前提下宣布脱单,多半受青春期荷尔蒙的催化或者周围脱单人士的催促甚至冷嘲热讽,再有就是朦朦胧胧似若爱情其实只是停留在好感层面的小意思,在这个时候,必然有一方迫切地渴望得到对方而不顾一切地倾尽所有,望以此类似于强买强卖的方式为筹码换取对方的感动。这是极不理智的行为,你或许觉得他或她可以托付终生,但是在感情初期我们每个人都会下意识地把自己伪装成对方喜欢的样子,用对方喜欢的方式做事,而当在一起成为一种习惯后便会逐渐褪去伪装,成为真正的自己,大部分人会发现渴望的另一半并不是这样。所以第二个问题迎刃而解:在你付出真情实意之后,一些自私的人尝到了甜头,也识破了你性格上的弱点,他会更加用心地把自己进行包装换取信任从而一味索取,而他的真面目暴露之后他会堂而皇之地寻找各种借口离开,寻找下一个目标,你还沉迷无法自拔。这就是利用的由来,“日久见人心”可不是背背就完事了。那么正常一些的感情如何呢?是不是一点所谓“利用”(注意引号)没有?当真如那句歌词“真心的对我好,不求回报”?我看未必。“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丘吉尔这话用在爱情里残酷了些,不过有借鉴价值。客观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利己主义者(注意与自私的区别),为什么会爱上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很多人跟我说不知道,凭的感觉,那你活得不明白。对方身上及身边有吸引自己的东西,并且这些东西都因地、因时制宜地切合了彼此的需求,这点太关键了。参照公理2,一方贡献出自己身上及身边吸引对方并且满足对方需求的东西,较于常人多尽了一项“义务”,而对方不加吝啬,同样付出相等价值的东西满足“我”的需求,就“我”本身而言便多了一种“爱你”的权利,从而两方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权利”“义务”越积越多,两人的感情将越来越深。说说大学里单纯的爱情,看上的那个“东西”更多的是颜值,能力以及性格特点吧。这便是很多少男少女渴望的最本质最理想的爱情,不掺杂太多物质因素,活在当下。但仔细想想:女生从小被教育要矜持,所以“感情的开端”这一重任便压在了男生的身上,他必须想尽方法牺牲时间精力来哄你宠你让你感动,如果怠慢了一步难免会有人后来居上。这便是男生为爱付出的代价,有人还为此耽搁学业,不过在真正爱对方的人眼里,这些都是值得的。与此同时女生则在远离父母的地方受人照顾不再孤单,赋予了别人“被爱”的权利。显而易见,情侣之间,利用绝对不是人干的事;相互“利用”,或者说相得益彰,彼此扶持,才能修成正果。用生态学知识解释,前一种关系类似于寄生关系,人人厌恶,后一种则是互利共生,人人向往。        至于第一个问题,不妨先来体会下这句打油诗“将军墓前无人问,戏子破事天下知”这其实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对伟人和偶像截然不同的态度。公理1表明“现实即理智”,表明这自然符合逻辑。人们对伟人总是发自内心地崇敬,与此同时又觉得那么的遥不可及,似乎自己奋斗一辈子也达不到那种高度,自然亲切感和关注度便降低了;而对于偶像,特别是一些小鲜肉,则视作邻家大哥哥那种角色,完美无缺,他的情绪,他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和我息息相关。这两者同样可以影射到知己与情侣辨别之上。如果你被一个人过往精彩的经历,高尚的品质而不是他本身所迷住,时时刻刻觉得他充满着神秘感想接近他了解他,那真的只是做知己合适,时常谈谈对人生、情感的理解,辅导辅导题目等等;真正有感情的两个人总是会在动情的时候放下顾虑,仿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就是如同偶像般的亲切感而不是伟人般的崇敬距离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