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方能薄发,何急之有---读《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写于20170730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曾国藩影响了后世无数人,毛泽东在1917 年致老师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一再叮嘱蒋经国要终生学习研究《曾国藩家书》。我曾于8年前读过《曾国藩家书》,大大影响了我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最近一周,又阅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感悟。

        一、磨难困厄是人生重要的资粮,学会圆融但要初心不改。

        曾国藩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圣人,年轻时的他是一个典型的愤青,单线思维、唯我独尊、愤世嫉俗。做起事来手段单一、纯刚至猛、一往无前,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唯有经历磨难和困厄,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曾国藩一生经历了“考试被批责”、“图陋遭讥笑”、“批帝被唾骂”、“脱牙和血吞”、“困于江西”共五次大耻辱。在江西被咸丰帝解职后的两年赋闲中,他不断反思自己,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他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而不是行事过于方刚者。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曾国藩终于在碰得头破血流后幡然醒悟,性格变得圆融了。正所谓“外圆内方”,他的圆融与世俗的油滑机巧不一样,是以质朴刚正为基础的。

        当今社会和曾国藩所处的环境一样,各种潜规则和阴暗面随处可见。做人如果光讲原则,只有棱角,只会让自己碰得头破血流。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困难的隘口,最终达到胜利的彼岸。然而,现实中很多人不是学会圆融,而是变的圆滑,忘记了初心,成为自己当初很讨厌的那种奸佞世故的人。曾国藩虽然历尽千折百磨后变的圆融,但其“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的完人”的理想矢志不渝。他感谢磨难和困厄给予他的成长,学会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最终实现他的理想,为后世所敬仰。

        庸碌之人“常立志”,而圣伟之人“立长志”。没有坚定志向的人生注定是随意飘荡的。 我们当如曾国藩,顺势而为,调整好风帆,朝着坚定的方向乘风破浪。

        二、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无须急,要相信锱铢积累、步步为营的力量。

        现在的年轻爸妈普遍是焦虑的,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理念搞得压力重重,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生怕一不抓紧孩子就掉队了。跑过全马的人对人生都会有更深的体会,全马真正的较量在最后的10公里,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一开始猛跑的人,往往后半程力不从心,甚至因为伤病无法到达终点。而真正能平稳抵达终点的人都是能均衡分配体力,稳步前行的。最近孙政才的落马震惊了世人,他40出头就到正部级,仕途一马平川,突然断崖式下沉,沦为阶下囚,真可谓“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人生在世,不在于前面跑得有多快,而在于谁能够顺利的跑到最后。

        曾国藩可不像左宗棠那样是天才少年,他资质平平,前后考了7次秀才,好不容易23岁考中了,还是全县倒数第二。梁启超评价他“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他自己也颇有自知之明:“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按照现在的标准来审视,无论从哪方面看,都看不出来曾国藩会有多大的出息。即便资质如此,曾国藩用他一生的努力验证了普通人成长为伟人的可能性。

      在曾国藩的人生中,而立之年是重要的分水岭。在30岁之前,曾国藩与很多普通人一样,心性浮躁,忙于交际,无暇读书。30岁之后,他潜心向学,尤其对儒释道有较深的研究。儒释道对于人生的追求导向都是趋于完美的,儒家倡导勤学以 悟天理,洞悉万物运行规律,“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佛家倡导苦修到达不生不灭,无欲而刚的佛境;道家倡导清修辟谷,吸日月之精华而成“真人”。儒释道的浸染对他树立“内圣外王”的终极目标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曾国藩的目标已达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在自我实现信念的支配下,及时悬崖勒马,每日三省吾身,日课精进,每日早起习书百字,精研典籍、赋诗作文。锱铢积累的复利力量是无穷的,曾国藩的才学伴随着仕途的顺遂与日俱增,终成一代大儒名士。

        一个人只要开始真诚的投入自我完善革新的人生修行中,都将释放出超乎想象的潜力,能力、素质、水平、心胸、气质都会有质的飞跃。所以,成长是一辈子的修行,只要开始用心积累,任何时候都不会晚,每个人都是一支与众不同的花朵,花期各有不同,不要焦虑,而要沉下心来,潜心向学,静候灿烂花开。

        三、“三省吾身”与“勤恒精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没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曾国藩把反思这一修身利器运用的淋漓尽致。参加一次本可不去的聚会后他会反思,见到美女动了欲念他会反思,时时刻刻“天人交战”,以反省逐步战胜人性的弱点。曾国藩说“从来圣贤未有不由勉强以几自然,由阅历悔悟以几成熟者也”,此话于我心有戚戚,成长其实就是在对天性和挫折失败的反思中不断修正的过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许多人光有理想,而缺乏持之以恒的努力。曾国藩的成功除了每日反思,更要归功于“勤”与“恒”,从31岁立下长志始,他即开始学习朋友倭仁,坚持日课,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10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下来,旷世才学就是在这样的日课中逐步沉淀下来。

        任何事,坚持一时是容易的,要一辈子一直坚持做下去,是相当不易的。对于学习,康熙大帝总结道“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这句话太精辟了。首先要立长志,其次要勤践行,最后要恒坚持。坚持是一种品格。人的成长,必定是要经历吃苦的过程,舒舒服服绝对不会脱胎换骨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些家长认为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勉强孩子,这并不可取,天性往往是人性的弱点,放纵天性容易让孩子一事无成。让孩子养成坚持的品性将影响其一生。

        我特别推崇曾国藩大巧若拙的“笨方法”,他读书用“不二”法:“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这个方法也是我目前践行的,一次只看一本书,阅毕悟透写出读书心得后再看下一本,从不东翻西阅,避免思路凌乱。我认为这也是整体化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本质区别。曾国藩的笨办法很多,打战时“结硬寨,打呆仗”,步步为营,从不投机取巧,每天日课日事日清,从不提前或延后,他说“譬如掘井,以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苦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我深以为然,人生就如毛竹生长,要舍得下笨功夫,不能急,也不可懈怠,唯有扎根稳固,厚积才可薄发。

        以上浅见,与君分享共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厚积方能薄发,何急之有---读《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