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论语》(一)

泉源清澈,依山而下,中途被人以污物污之。此后,倘有见此泉者便认为此泉污水,皆曰“不是好泉”,遂复以污物倾之而污之更甚,泉终不复清澈也。后有见此污水者,人斥之且污之为习,亦懒于寻源——此水污之如此,何必寻源探究?有稍稍好事者,欲滤水之杂质,复水之本颜,亦被人嘲之“无用功尔”。余窃以为欲还泉之清澈,需探源究本并寻源而下,再悉心剔除污水之源头,除此外并无他法。若有此为者,恐此工程之大而被人嘲之更甚已。余不自量,虽羸弱无识,亦耐不住欲往源头以探究竟,谨为偿吾之好奇心尔。 ——为之记。

一直认为《论语》是一部最基本的教人“为人之道”的启蒙之书。撇开那些“宋理”为统治者和掌权者而刻意为之的解读(这无可否认即是一种“功利”的解读和谄媚),《论语》最初的想法无非就是建立一种基本而朴素的“为人之道”。有古语说——做事先做人。如果连做“人”应该怎么样都不清楚,不去做,那么又如何去做事呢?即便一时的成功也是浮沙上的城堡,终究是会塌的,届时除己以外,还将累及周边无辜。

接触过各种《论语》的版本,最喜欢的还是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和爱新觉罗·毓鋆的《毓老师说论语》,只是在那里阐述最基本的道理,让大家去认识一位身体力行努力地实践自己言论的人——孔子。对于后人里某些“大儒”的一些“刻意解读”而造成后世对于“儒”的误解,在孔子的言论里行动里都可以找到十足的反证(待我细细整理后再来分享)来证明他从来没有要人去做一个“诚惶诚恐奴颜卑膝”的人!人之所以为人,自然应该是坦荡正直且有是非观的,值得庆幸的是——至少我身边这样的人不少!

一直想写一些关于《论语》的文字,只是想分享一下孔子朴实温暖的做人准则,以及《论语》里被人断章取义理解的谬误。看到过很多人提起“儒家”就双眉紧锁,甚至反感之极仿佛他的思绪会被《论语》弄脏。可是我发现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人甚至连《论语》都没有翻过,只不过道听途说地去相信了一些“大咖”(甚至还不能算是“大儒”之人)对于《论语》的“道听途说”而已,这岂不可笑了?

现在的信息时代,获得“答案”越来越容易,“思考”就变成了一种富有挑战甚至奢侈的技能了。信息量的突然爆发,让每个人都被淹没在各种“信息”的海洋里;传播方式的便捷,让每个人都有了“振聋发聩”的欲望,每个人都想振臂高呼被人听见。为了在这样噪杂的环境内被听见,大家似乎都各尽所能声嘶力竭地喊出一声,哪怕即刻被淹没也要发出那一声。于是,说的人顾不得思考只是歇斯底里地喊出声音,听的人顾不得思考只是尽力去捕捉最强的声浪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说的人和听的人都处于紧张地吵架状态,只是机械地叫喊和捕捉,大部分的人都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更不论信息的正确与否,能叫出能听见仿佛已经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于是,整个时代仿佛变成了一个道听途说的时代!当传播仅仅成为一种扬名的形式和手段,为传播而传播的时候,信息的内容已经不再重要,核查信息的准确性已经变成一种不屑一顾地可笑行为,而确保信息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也已经成为一种过时的道德标准了。这样的时代所纵容的这样的行为,随时间的推移,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自己——为我们轻率的言论和盲目的轻信。

我不是学者,也不是什么“大咖”,不过是《论语》里那个和小人一样“难养”的“女子”(奇怪的是,这条“唯小人和女子难养也”,有些大儒觉得这样的想法并非出自孔子,而是后人加上去的),就当我是一个自说自话的愚人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细说《论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