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屏蔽了爸妈,我错了吗?

文/枕头

身边认识的人中,朋友圈屏蔽父母的,不在少数。


一问起来,理由都五花八门。


有的说是想在父母面前保留一点隐私,朋友圈里有深夜蹦迪、有通宵唱k、有暧昧歌词、有吐槽埋怨......不是所有的模样,都要向父母百分百敞开。


有的说是想努力做到“报喜不报忧”,学业压力、工作问题、感情矛盾......把父母屏蔽在朋友圈的糟心事之外,是一种“保护”,不想让他们徒增担忧。


日前某平台发布了《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52%的子女选择屏蔽父母,把他们当成“圈外人”。


年轻人都说,分组可见是我情非得已,对父母敞开心扉这事,实在太难。


屏蔽本身并没错,只是错在完全地隔绝


听起来,朋友圈屏蔽父母好像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有些话可以跟朋友分享,却不见得能在父母面前轻轻松松地说出来。


所以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圈起自己的小天地,把父母隔离为圈外人。


然而有句话说,“我们总是把最差的脾气给了最亲近的人,却把好的一面给了陌生人。”


我们对同事微笑、对领导耐心、对朋友宽容......我们理所当然地给了外人无限的善意,却在亲密关系里充满了不耐烦。


为什么善于跟别人侃侃而谈的我们,却不愿意和爸妈多说什么?


为什么面对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代沟,更多年轻人选择了逃避,而不是努力去填补?


鲁迅在1919年作品《我们怎样做父亲》中写道:“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这般道理,在如今看来仍不过时。


但不知拼了命逃离家长管控的年轻人,是否意识到,长久的隔离会导致“两败俱伤”。


若是有《我们如何做子女》这样的作品,面对父母的“过失”,分组可见绝不会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屏蔽本身不是错,错在完全地隔绝。


儿行千里母担忧


年轻人觉得父母过于刻板,有点落伍,但其实,父母的接纳能力远比子女想象中的强。


调查中,只有49%的人认为父母会支持自己最近想要完成的心愿。


但实际上,78%的父母都表示会支持,即使是“不生孩子”、“不上班”、“离婚”这样的敏感问题,父母也显示出了高于子女预期的宽容度。


当父母知道孩子的朋友圈对自己屏蔽后,他们的反应也有点让人心酸:


“知道被孩子屏蔽我心里不好受,知道自己可能做错了,以后得注意。”


“那可能是我过多的打扰了他的生活,尽量和他沟通,消除反感情绪。”


“我自己要检讨一番,是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好,以后改进,或者注意说话方式、方法。”


每一句都像小学生的检讨书。父母们除了难过和以及试图理解外,甚至会自我反思、陷入自责。


除了“热脸贴冷屁股”,想不到更贴切的形容词。

“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总是牵挂着远行的孩子,总觉得那个长不大的孩子,还像小时候一样需要自己。


社交平台,成了他们了解孩子生活的唯一窗口。


而孩子日渐长大,却开始觉得爸妈和自己已经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他们永远无法理解自己。


与其说父母的“紧密跟踪”侵犯了年轻人渴望独立的诉求,不如说,是现在的大多数人,在心里给爸妈留出的空间太少,所以他们就只能敲敲朋友圈的窗口来了解孩子。


想给孩子遮风挡雨,爸妈淋着雨、拿着伞站在屋檐下,没想到,其实孩子正待在屋里躲着不出来。


我当然理解朋友圈屏蔽父母的做法。


现在的人,工作忙、生活累,面对父母不想有过多解释,不想让爸妈的担忧成为另一道隐形的枷锁......


可我害怕的是,感情是有惯性的。


当你习惯了对父母有所逃避和隐瞒,那渐渐地,你是不是会对他们的关心和追问开始一段长时间的敷衍和沉默?


你觉得他们每次打电话总是问你“吃了没”、“睡得好吗”、“工作怎样”很烦,可扪心自问一下,你好像也没有给他们和你交流其他事情的空间。


毕竟我们都长大了,爸妈也变老了。


父母只能追着朋友圈看你的动态,证明你已经长大了。有事业要忙,有生活要打理。日理万机的生活十分充实,父母的一两声关切询问,也没占多少时间。


你可以选择性地屏蔽父母,但不要忘了给他们发一张你其他生活入口的通行证。


你可以在朋友圈给他们留下一条灰色的横线,但请记得多打电话和他们唠点别的事情。


朋友圈屏蔽了不要紧,别把本应敞开的心也锁进屋里。


作者:枕头,一个不止18岁的贴心大男孩,喜欢文字,更喜欢唠叨。有想听他声音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床上时间】,每天晚上十点,枕头都会和你分享一篇文章,伴你入眠。

你可能感兴趣的:(朋友圈屏蔽了爸妈,我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