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解釋什麼是真的艺术

图片发自App

西晉·張翰《雜詩》

暮春和氣應,白日照園林。青條若總翠,黃華如散金。嘉卉亮有觀,顧此難久耽。延頸無良塗,頓足托幽深。榮與壯俱去,賤與老相尋。顴樂不照顏,慘愴發謳吟。謳吟何嗟及,古人可慰心。

图片发自App

“真的藝術”追求大美亦不盡然,初看起來甚至有些含混亦不夠明確。但凡掌握了藝術真諦的人,對藝術的態度似乎也不足夠明確,其樂趣也不盡於藝術,甚至尤其沈浸於各種旁門。真的藝術之所以很少有人企及,並不是因為他在藝術作品上處處可以顯示出的精湛的打造技術,而是人們會驚訝於他怎們會這麼打造。它所展現出的往往也不完全是世人眼中的那些美好,它給人類帶來的直觀感覺會多少有些怪異,但就其總體上說又彷彿特別正常。因此,對於“真的藝術”的出現,大家總會反映出既愛又恨的奇妙感覺。

找出兩個例子來說,在中國最為明顯的可以找出王羲之父子的區別,雖然其父子在同時代都被被尊為書法大師,但在書寫的表達意境上確實同樣具有天地之間的差距。再看歐洲著名的文藝復興三傑中達芬奇和拉斐爾的區別就是很明顯的“真的藝術”和“時尚藝術”的最大區別了。人們往往知道王羲之和達芬奇,卻很難做到真正的理解,因為,對於大眾來說,他們的創造是具有生命力的,是自然養成的,而不是可以輕易能夠學得出來和講清楚的。

以上這兩個例子都比較特殊和具體,大家可以從中提出很多的疑問,但要說明白仍然需要太多的口舌。就比如說王羲之父子,我曾認定其二人走向的是完全是不同的兩條道路,王羲之身處於書道之途,而王獻之追求的是書法的極致。當然,歸依這個結論也應首先需要說清書道和書法之間的區別,而相關於這兩個詞句近於同一時期出現,我用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來說:書道是一條路,書法是鋪這條路的每一塊磚。乍看起來,這兩者並無真正認知上區別,而在大家眼中也幾乎都認為是在說同一件事,但對於當事者而言所注重的重點卻是完全不同的。王羲之所關心的重點只在於要走條路的去向和如何走好這條路,而王獻之關心的卻是怎麼打造腳下的這些砖,怎麼才能鋪好這些砖。所以對於王羲之而言不管腳下是不是一條用砖鋪成的路都不重要,他都會走得很好,而對於王獻之來說,如果這條路不是用磚鋪就的,他就不會走道了,因為那將完全違背於他執意追求的內心。用我的另一種過去曾經總結過的說法來說:王羲之的字是“一字一境”,這不僅需要技藝上的決絕手段,還需要擁有內心的強大和超越。而對於王獻之我沒有過什麼具體說法,要說“千篇一律”那就成了在講“泛藝術”了,他的字終歸比“泛藝術”要好很多,也就是說“泛藝術”在用普通的轉在鋪路,而他在用金磚鋪路,所以他所從事的還是“時尚藝術”。再說達芬奇和拉斐爾,其實不用我做過多的說明,大家也應該知道怎樣去比較一下這兩個人繪畫上的區別,因為在他們的繪畫中所反應出的意境上的落差實在是過於巨大,同樣的原因也依然存在於他們對智慧追求的角度完全不同,所以即使再給拉斐爾一百年的時間,拉斐爾也遠遠不可能追求到達芬奇的高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次解釋什麼是真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