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列传读后感

对于伍子胥的印象,来源于家乡小县城老城区繁华街口的一尊雕像,据说就是伍子胥。这个一千多年前的人物和这个小城有什么样的渊源,雕像又是何时在县城竖起,我了解的也不多,好像是说伍子胥逃难路途中经过此地。

看了伍子胥列传,明白了他中间真的有一个辗转各地,颠沛流离的经历,甚至差点被追杀致死。那我的家乡小城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若不是实在没有历史资源,家乡小城也不会把一个过路人拿来作为城市历史形象。既然拿来了,也该多讲讲彼此的联系,让我们这些本地人也可以多一些宣讲的谈资。

史记对伍子胥的故事叙述的还是挺完整的,史太公的功底不烦,不需要冗长的篇幅,就能将一个人的生平和形象跃然纸上。

伍子胥的人生开始于他的家庭,几代都是楚国重臣。他父亲伍奢因佞臣挑拨,失去楚平王信任。楚平王以伍奢为人质,想招来两个儿子伍尚和伍胥,一起将他们斩草除根。明知道是陷阱,伍尚为了伦常大义,选择送死,伍胥则选择逃走保命,希望以后回来复仇。

从这个选择来看,伍胥是那个传统社会里思想比较独立的人,对于不合理的伦常纲领能够不屑一顾,以自己的生命和需求为第一考虑要素,这是很难得的。

之后的伍子胥支持流落在外的太子建,辗转到不同的国家,遭受了多次失败和困难,躲过暗杀,讨过食物,终于在吴国有了一席之地。

最初伍子胥辅佐吴王僚,主动抓住时机进一步攻打楚国。他的想法受到公子光的反对,认为他假公济私、公报私仇。即使他有强烈的想法,他没有和公子光正面冲突,而是推出了和公子光的争执,归隐田园。

不得不说他的这一步棋是极其聪明的。他能看出公子光的野心和实力,一边保存实力,一边静观其变。当前形势不明时,退一步海阔天空,就能少了不必要的耗损。公子光也看到了伍子胥并非对他有威胁的力量,后来自己当王后,还请伍子胥辅佐他。

伍子胥成为吴国重臣,主张打败魏国。而在攻打过程中,他利用和魏国将军过去的良好关系,表面讲话,暗地攻击,大获全胜,但从道义的角度来讲,赢得并不光彩。

打败魏国后,他的杀父仇人魏王早已死了,但他却挖开坟墓,取出尸体鞭打,似乎这样才能消解心头之恨。从这个层面来看,伍子胥是一个个性残暴,不择手段的人。实在不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伍子胥和吴王最大的意见分歧在于对越国的态度。最初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主张乘胜追击,吴王却觉得越国不足为患。后来越王勾践一方面养精蓄锐,一方面在吴国内部贿赂大臣为自己说话。吴王彻底放松了警惕,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说。到后来更是听信奸臣谗言,将伍子胥处死。最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了吴国,伍子胥的担心成了事实。

伍子胥是一个好的臣子,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呕心沥血。但从个人品质,他则不能算一个好人。太公的笔法,总是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把一个历史人物很立体的展现在面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伍子胥列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