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死亡诗社》点燃更多生命的热情

《死亡诗社》 导演:彼得·威尔(Peter Weir)罗宾·麦罗林·威廉姆斯(Robin McLaurim Williams)饰 基廷老师

文:张慧姝

00 前言

起初,儿子听到我推荐这部电影,表示不感兴趣,所以我只能独自看。看到第二遍的时候,儿子好奇我的认真,凑过来同看,然后就不肯走开了,陪我看完后,他又重头开始看。等他看完,我们一起回顾其中的细节,边找边回放,想回顾的地方太多,等于又一起重看了一遍。夜在深去,儿子依旧在前进后退地看,他要抄下里面的台词。我提醒他明天还要上课,儿子不情愿地去洗澡了,临睡前,他把自己的微信签名改成:“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开创新的天地”,又对我说:“震撼,若不是明早还要上课,我都不想睡了,我明天还要继续看,我想记住基廷老师的每句话。”

基廷老师胜利了。在影片中,他点燃了学生们的生命热情,让他们的生命从此与众不同。这样的点燃与激发,透过虚拟的银幕空间,也悄悄发生着,银幕前的年轻心灵被深深震撼。《Keating’s Triumph》,是电影的片尾曲,在苏格兰风笛的悠扬和鼓声的激昂之中,影片达到了高潮。虽然在世俗的运作模式下,基廷老师成了威尔顿预备学校尼尔事件的替罪羊,他被迫离开了他喜爱的讲台。然而,他永远都是那些被他点燃了生命激情的学生的船长。在面临着说出真话就要被开除的严峻现实面前,孩子们沉默了妥协了。可是,一声声“哦,船长,我的船长”,一个个站在桌上的举动,如同打破沉默坚冰的内心宣告,坚定地行使在真理的路上,而那恢弘的乐曲,就是前行巨轮的波浪和海面。

01 点燃

人生,有时候只需要一课,因为触动,是可以在瞬间完成的。威尔顿预备学校新生入学仪式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场面:老师手持有烛光的蜡烛,点燃队列中第一个孩子手中的蜡烛,然后孩子用手中的烛光点燃下一个学生的蜡烛,依次传递,直到孩子们手中的蜡烛全都被点燃。这一定是这所历史悠久,名誉斐然的学校开学仪式上长久保留的传统节目。它意味着“点燃”,这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基廷老师做到了。

内心之火焰,可能微弱,可能被忽略,甚至可能已经熄灭或从未燃起。来自外在的帮助,助力内心之火焰的重新燃起,帮助自我逃离如死水一潭的黑暗,也就是逃离梭罗说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的那种境地;也可以是帮助肯定与放大内心之火焰的忽明忽暗的燃烧,让其成为一股坚定的信念,照亮内心的世界,成为开拓自我新天新地的强大力量。

影片中“野性的咆哮”那一课,特别详尽地展示了基廷老师如何助力点燃托德内心的火焰,帮助托德听到他内心的声音,转变托德内向而自卑积习的一课。托德一直活在他哥哥的阴影之下,而其内心却有着诗人的潜质。基廷老师说:“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托德是幸运的,因为就在课堂上,就在“野性的咆哮”之后,就在基廷老师如同助产士般的诱导之下,托德的诗作“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诞生了。诗作的诞生,让托德内心的声音不仅被他自己听见,也被老师和同学听见。他的诗人潜质的微光被放大,不仅照亮了他的内心,还在全班同学面前熠熠发光。从此,他不再是一个胆小自卑的托德了,而是生命之激情被点燃的托德。

02 诗词

诗词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在诗的国度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唐诗宋词的必读必背,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热,种种的必然反而阻碍了我们进一步去思考最原初的问题。

其实,孔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给了我们答案:“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简略的说,就是兴观群怨,王佩老师现代版演绎为:兴发情志、观察世相、群结良友、怨讽不平。孔子对诗词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基于对诗词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然而,这样的认识,虽深刻全面,却少了一点点警醒与点燃的功能。

中国诗词大会的评委,郦波老师,并没有援引孔子,而是引用了庄子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来表达他对诗词在现代社会中所起作用的理解。郦波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诗词,从来不是决定输赢、彼此攻击、甚至提供炫耀、以资傲娇的力量。诗词只给人以修养,给心灵以港湾,给灵魂以芬芳。所以诗词是且只是一种抚慰心灵的力量、塑造精神的力量、滋养灵魂的力量!

郦波老师的话充满激情与诗意,然却同样,少了一点点警醒与点燃的功能。

直到我看到影片中基廷老师对诗词作用的解读,才恍然大悟。这种感觉,就如同之前看见的都只是环绕在诗词外面的彩衣与光环,而基廷老师让我看见了诗词的本质。

基廷老师说:“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We don't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it's cute. We read andwrite poetry because we are members of the human race. And the human race isfilled with passion. And medicine, law, business, engineering -- these arenoble pursuits and 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 But poetry, beauty, romance, love-- 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

“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我反复品读基廷老师的话,脑海中突然对接到了另一句曾给我深深震颤的话,那是在一本艺术书籍上赫然印着的:“Art teaches us nothing, b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ife.” 没错,这正是艺术的意义,也是诸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诗词,的意义。

03 死亡

为什么叫死亡诗社呢?为什么不用更浪漫的名字?诗不是总和浪漫联系在一起的吗?儿子坦言,就是因为“死亡”这个词,让他一开始出于本能地拒绝了这部电影,他以为这是一部恐怖片。不过,看过影片的人,应该能在影片中找到答案,也会在答案中,对死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死亡诗社的每次聚会的开始,都要朗读梭罗的诗句: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I went to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I had co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死亡是人类不可回避的话题。但正因为有死亡的存在,我们才有这样的紧迫感,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吸收生命的精华。唯有出发,才会到达;唯有寻找,才能逃离“绝望的平静”,才能避免千年如一日的沉闷,才能“哦,让生活从此变成一首欢乐的诗”,才能在即使面对“绞刑台的枪口”这样的境况时,“我息安之如泰”。

而这样的紧迫感,转化成日常中的实际行动,就是基廷老师低语的那句“Seize the day”。

我们都背过“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句,但却陶然翩然于其中的意境而忘记了对自己的启发;

我们也都背过“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诗句,但却崇拜倾倒于其中的磅礴大气英雌气概而忘记了思考;

而死亡,这种直面与紧迫,基廷老师为诗社起的名字,以及基廷老师为“Seize the day”安排的情节,才终于让我们醒了,懂得要去“抛弃非生命的一切”,紧紧抓住过一天就少一天的日子。

04 视角

若要提取影片中的精华,相信100%的人都不会忘记基廷老师让孩子们站在讲台上去获得另一个高度另一个视角的画面。这样的举动是出乎意料的,这样的出乎意料所达到的效果对孩子们来说也是深刻难忘的。说一万遍“换一个角度,站高一点看问题”,及不上这样一个实际的动作来得直接。这样的效果印在了基廷老师教过的学生的心中,这样的画面也长久留在了观众的心中。

基顿老师说:“站上讲台,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we must constantly look at things in a different way。

“一旦觉得自己懂得,就必须换一种角度来看。这可能显得有些荒唐,或者愚蠢,但必须试一下。同样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自己怎么看。

Just when you think you know something, you have to look atit in another way. Even though it may seem silly or wrong, you must try! Now,when you read, don't just consider what the author thinks. Consider what youthink。

基廷老师说的其实关乎“批判性思维”,但他运用了能够铭刻在心版之上的手法。道理都还是一样的道理,我不仅想起了周国平老师说的:“智慧,就是看待事物的一种开阔的眼光和胸襟。”是的,站在更高的地方,或者换一个角度,就获得了另一种高度和视角,而这是批判性思考,或者说,不走相同的路,保持独立思考的路径之一。

基廷老师说诗歌的主题可以很常见,但是诗歌的语言一定不能平庸。基廷老师谈的人生哲理并不高深,甚至有些,我们都已经听过无数遍了。无论之前是随随便便地听,或者是正襟危坐地听,但结果都一样,坦坦荡荡地忘记了。真理是简单而美丽的,但悲哀的是我们往往记不住。而基廷老师使用了绝不平庸的、另一种角度的讲述方式,达到的是震撼和点燃的效果。

所以,如果你喜欢梭罗、喜欢惠特曼,喜欢诗词,那你可以去看《死亡诗社》;如果你想记住那些简单而美丽的真理,也可以去看《死亡诗社》;如果你想知道震撼是如何发生的,绝不平庸的效果是如何达到的,那更应该去看《死亡诗社》。祝愿点燃的事情,发生在更多的心灵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死亡诗社》点燃更多生命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