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问题无法用物质的模型来解释——模型替代(二)

作者

在详细讲述这本书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心理治疗大辩论》这本书的作者。

Bruce·E·Wampold 教授现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曾在2007年获得APA应用研究杰出贡献奖,2008年获APA第29分会的卓越研究奖,并取得斯德哥尔摩大学社会科学荣誉博士。他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是心理治疗研究领域集大成者。

Bruce教授结合了600多心理咨询相关的实验报告和相关书籍之后,抛弃了传统的医学模式,而提出了情境模式来解释心理治疗起效的机制。

医学模式

如我们所见,心理科是作为医院系统的一个分支科室存在的;同样的,心理治疗的理论在极长的历史中,也有部分借鉴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以唯物主义和特异性未基础,由以下五部分存在。

1.疾病。通过症状(如:头痛、嗓子疼等)和体征(如:血常规化验、体温测量等),来判断患者有没有生病(如:是否感冒)。

2.生理学解释。从医学的立场对疾病或障碍的解释,如流感是因为病毒入侵。

3.改变机制。通过对患病机制的理解,提出对于缓解疾病的猜想,比如服用抗生素药物杀灭病毒,来至于流感。

4.治疗程序。解释和改变机制自然而然带来治疗的设计。比如吃抗生素的药物。

5.特异性。可以通过实验(比如双盲实验)证明治疗比安慰剂治疗更有效,以明确特性成分(抗生素)的有效性。

通过这个医学模型,我们可以看到,疾病的消除有赖于特定成分作用于疾病本身,医生的作用是科学诊断和实施治疗方案,但是与患者、医生本人的个人特质及医患关系,并没有直接关系,也可以换句话说,只要是合格受训的医生,这个医生看或者换个医生看对康复没有实质性影响。

所以一直以来专业人士对心理治疗是否也适用医学模型颇受争议,Bruce教授在杰尔姆·弗兰克的综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情境模型。

情境模型的基础

情境模型理解的心理治疗是通过社会过程(如人际交往、关系)起效的。

正如书中的这句话:

人类是少数的极端社会性物种之一

从生存的角度讲,人类的生物性劣势是非常明显的,论速度、力气、视力、听力等各个方面都不如许多动物,但人类的社会性让人在自然进化中获胜,远远超出了其他生物。所以对于群体的依赖和人际的需要是深深扎根于生存本能中的。心理治疗的作用在于利用金廊下的人类倾向帮助来访者改变。

关系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可以与空气、水媲美。

咨询关系也是关系的一种。从某种程度来讲,也许咨询关系带给人的满足感、获得感强于普通关系。比如很多话你对最亲近的人也不敢说,但对咨询师可以;普通朋友也许会爽约,也许会拒绝见你,但是咨询会面被要求准时、有规律;一般人都有喜恶,但咨询师被要求无条件接纳来访者。

最容易理解、最常见的一个现象,比如因为一些不合适的交际模式,一个在自己日常人际关系中几乎被身边人“抛弃'的来访,来找到咨询师。咨询师当然也会因为来访的某些行为苦恼、感到不适,但是优秀咨询师本身强大的深度理解能力(得益于理论的学习、督导、个体体验等)会让他消化掉这些不适,仍旧以恰当的方式来与来访继续互动、关系继续,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经历就给来访者创造了全新的体验和一个亲身的学习机会,改变由此开始。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情境模型的背景,我们就有了更深的视角;当然这个关系角度(也可以称为社会性治疗实践),还需要更多论证和思辨,期待我以后把这一环补全。

下一节,我们来详细讲情境模型的三条路径,也就是在情境模型下,心理治疗真正起效的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的问题无法用物质的模型来解释——模型替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