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万维刚的日课,总是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这一期讲讲他的精英日课特别放送——一流的整理。
日课经常引用菲茨杰拉德的一句名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反的想法“,比如说混乱和秩序,内向和外向,保守和创新,集中和发散,局部和全局、复杂和标准化……等等。这些相互矛盾的想法放在一起,并能够兼容并蓄,正是一个人复杂性和一流智慧的体现。
尝试和坚持
“坚持”和“多尝试”是个矛盾,也是个时间问题。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花一小部分精力去做尝试。多尝试才能够找到“对的”方向和事情,找到“对的”方向后,再持之以恒的坚持。而在坚持的同时,我们可以再花一小部分精力去做尝试,这样才可以调整方向,同时选择更加合理和对的事情。
总之就是不坚持就干不了大事,不尝试就找不到“对的”事
内向和外向
“外向”和“内向”,其实对应的就是“尝试”和“坚持”。坚持、专注、刻意联系,一般是内向者的行为模式;多尝试新鲜事物,一般是外向者的爱好。
多尝试带来好运气,有时候外向者的好运气也正是尝试出来的。
所以我们需要在矛盾中找一个动态平衡,有时候要多尝试,有时候要多坚持,有时候要外向一点,有时候要老老实实做一个内向的人。但总的来说,这个时代总是青睐于给予外向的人更多资源,所以既然外向者更占便宜,那么我们干脆就假装自己是个外向的人吧。装着装着,就真的变成一个外向的人了。
坚持自我和学习他人
固执者总是习惯于坚持自我,而学习他人有时候却也确实可以获得进益,如何进行平衡呢?
关键点就是,要在多大程度上保留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在多大程度上向别人学习?
在上一周的总结——创造力一文中,讲到真正的天才从来不是从与别人的通力合作中获得创造思维,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很少有指望别人给与指导意见而获得诺贝尔奖的。
大部分的天才都活在孤岛中。
但是现在信息发展,天才也不可能仅仅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造车,就做出了不起的发明创造;当然也不可能整天到处交际,沉迷于社交网络的人能够成为天才。
所以,内心有一座孤岛,又能积极的沟通交流的人,或许才会更加勇于创新、成功创新吧。
专才和通才
现在很多人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是“通才”,不仅仅擅长自己领域的东西,而且涉猎广泛,琴棋书画都会,十八般武艺都懂,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以前听过斯科特·亚当斯的“系统”,也是建议一个人最好在两到三个领域都达到全世界前25%的水平。
但是了解其他领域,可不是让你平均用力。现在已经不是达芬奇的时代,信息爆炸的年代,即使只是学习一门学科的一个分支,有可能就需要耗尽一生。
“老手并不一定是高手”,“专家不一定最好用”,这两个道理,仍然是成立的。
我们最应该关心的其实对什么感兴趣。真正的斜杠青年追求的不是简历上多几个斜杠,而应该是培养广泛的兴趣,把知识本身当成回报。
做为一个聪明人,你的“才华”战略,或许应该是这样的:
1. 现在是一个专才的世界。通常的做法都是长期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才能有所成就,其他的东西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2. 业余的兴趣和专家的兴趣很不一样。
3. 达芬奇诅咒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害怕竞争。
4. 作为一个有达芬奇人格的人,最好找一个复杂的、跨学科的领域发展。
混乱和秩序
混乱的出现才能够体现秩序的价值。可能混乱就是宇宙的首要目标。
我们喜欢秩序,可秩序只能进一步加剧混乱。
自由和依附
1.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面临可自由选择和不可自由选择的东西。正是那些一出生就设定好,不可选择的东西,比如家庭、故乡、国籍,给我们提供了安全基地,我们对这些东西有依附感。
2. 安全基地还是社会道德的根基。
3. 现代社会既要讲个人自由,也需要提供依附感。
从纯“理性”的角度来说,人似乎应该是越自由越好。但是一个没有心灵港湾的人,往往不一定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自由和依附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共同体。
人生而矛盾,而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加剧了这一系列的矛盾,如何平衡这些相互矛盾的关系,正是我们情商和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