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动力学:“同与不同”概念下的矩阵传播(续) —— 《制造消费者》(四)

而这种消费主义的背后,是阶级、而非等级森严的社会:

在阶级社会出现之前,社会就像“巨型生物链”一样秩序井然,每个人都有其位置所在,人们遵从一种自然的社会等级和政治等级。这种等级制度被看作是天定的,贵族优于平民是因为他们生来就离上帝更近一些。那时的观念认为,人之所以分三六九等,都是由上帝安排的,谁要是妄图改变自己所处的地位,就是对神意的违抗。因此每个人都以符合其等级的方式生活着,限制奢侈法规定了不同社会等级的消费原则,不同等级的人在服装、房屋和食物上都有其标准,超出自己等级的消费则是罪恶的表现。

中国古代也是如此 —— 一言以蔽之,政治决定了等级,市场决定了阶级:

人的消费活动不再取决于他生来优越与否,只取决于他拥有什么。贵族感不再是天定的,而成为一种阶级标志,可以被购买、被获得。

这也就意味着:

这种转变表示着现代资产阶级对权力的夺取。

什么权力?给人分三六九等、定义人是什么人的权力!从而:

这种新的社会模式下,阶级地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的地位依附于市场,随时可能升级或降级。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全都取决于别人的眼光。

那么:

消费构成了一种“通用代码”,一种“定位系统”,展示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这就形成了社会与人的共同塑造:

看似是人们选择着商品、商品给人们带来愉悦,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服从着一种集体的社会逻辑,人并不是真的因为内在需求而消费,他们是被符号牵着鼻子走。

点解?

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为了守住他所属的阶级,他必须遵守这门消费的法则。

而为了维持住消费:

在这种社会秩序下,每个人都有权通过“自我证明”来实现地位的提升。没有人天生优于其他人,所以人们要互相竞争、争取财产,这种通过竞争来实现平等的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刺激着符号之战的爆发,而符号物就是正在孕育中的消费社会的引擎。

定位自我,也就是在区分:

在阶级社会中,物质文化按照“同与不同”的双重机制发展。

这种“同于不同”,使得:

“塑造自我”成为人们的任务。。。

怎样塑造呢?是迎合社会的需求,通过外在:

在城市中,所有社会互动都基于外表、印象和外部符号,人们的社交是匿名而非私人的,这与传统乡村社区截然不同。

所谓的陌生人社会,需要的是快速建立形象 —— 以及内在的“专业知识”,也是如此:

约束消费行为的已不再是等级制度,而是专业知识、财力物力和敏锐度。

所以要不断问的是,所有的一切:

- 有多少来自于社会性动物的驱动

- 有多少是动物精神的驱动

- 那么还有多少是真实的自我呢

而“真实的自我”,又究竟意味着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商品动力学:“同与不同”概念下的矩阵传播(续) —— 《制造消费者》(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