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解读的3个坑你遇到过吗?

作为BESTdisc的顾问,当你在做个人报告解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坑呢?

1.压力陷阱

有一项叫做压力级别,通常这里的陷阱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我想有个大鸭梨压力。

由于现阶段是年底,大家都是集中冲刺KPI。所以大部分人可能多少都会感觉到压力,然而看到报告发现说自己没压力。有人会立刻出来质疑,我最近工作这么累,怎么可能没有压力呢!!!

第二种,目中无压

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报告体现的是8级压力,但是对方说我感觉自己没有压力呀。

如果遇到上面两种情况你该如何解释呢?

*填坑法则

*1.BESTdisc的压力含义是压力痕迹,是根据您测评的DISC三张表的解决,对比不同情境下行为的变化程度测算出的压力级别。举个简单的例子,每天都用右手写字,突然让你持续用左手写字,您会有什么感觉呢?也许有的人会持续感觉很别扭,有的人写了几天很快就适应了。这种感受和适应的快慢是相对主观的,但是行为的改变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是根据行为的改变来描述压力级别。

*2.压力感和压力级别的区别。就好像同样在一个房间里,有人感觉房间热,有人感觉房间冷,这是压力的感受。但是用体温计测量大家的体温,相差没有那么明显。体温计的数值就类比于我们的压力等级。


2.多次测评陷阱

由于有的客户对于操作不熟悉,会存在用手机号登陆做测评,同时又在微信公众号上做测评的情况。因此会出现短时间内,做出2份甚至多分报告的情况。于是客户会疑惑,为什么同一个测评,我多次测量,结果不一样呢?是不是不准呀?

*填坑法则

*首先,每一次的测评都是24个相同的题目。因此,如果结果不同,应该是您不同时间做的时候,对于最适合和最不适合的选项感受改变了。究竟在这两个时间段内,是什么原因导致您改变了最初选择呢?

*您多次测评的目的是什么呢?您希望自己有怎样的测评结果呢?

*可以观察一下两个测评结果里相同的部分(最高点or最低点),同时关注差异最大的特质。进一步询问对方。



3.【不是我】陷阱

也有人测完感觉结果完全不像我,尤其是看到报告里带有负面信息的词语时候,会进一步的否定报告的准确性。

*填坑法则

首先,沟通确认对方否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可以问一下对方,具体您觉得那部分不符合,同时那部分您觉得是相对符合的。
然后,针对不符合的部分,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对方分析。

比如,D特质的人也有可能觉得自己是内向的,原因是他们可能不会可以主动关注身边的人。或者因为D的特点其他人不会主动接近他,让他自己感觉自己是内向的。除了谈事情,不愿意做无用的社交。而自己又认为内向又不符合D的特点。
I特质的人,有一部分是只要场合里有一个熟悉他会发挥很I的特质,但是如果是一个陌生的场所,可能反而变得安静了。
S特质的人,会说我和谁关系都很好,也会经常和别人沟通聊天,不觉得自己是内向性格。
C特质的人,会说我不觉得自己有逻辑性和条理,老板还经常说我不会思考,汇报不出重点。

这时候,我们要把感受背后的事实找出来。
D的内向是只想谈事情,不愿随便唠嗑。
I的不善谈是在压抑的场合里。
S的叨叨是因为环境相对安全。
C的没逻辑和没重点,是因为说太多,对方思维跟不上。

所以,总结一下。第三个坑就是不要简单的理解DISC,而要结合场景,这就是专业报告的价值。


你在解读报告的时候,还遇到那些坑?
欢迎留言一起讨论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报告解读的3个坑你遇到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