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想想我是谁

“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李小龙

1

我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

在一个培训课堂上,我对自己说:“我今天要做一个好玩一点的人!”然后我就课堂上假装自己是一个好玩的人,充分与大家互动。结果呢,我发现大家真的觉得我很好玩,我也觉得自已真的是一个好玩的人。

在另外一个课堂上,我对自己说:“今天做一个严肃的人吧!”可以想象,当天我更多的自己思考,自己在忙碌,不苟言笑。大家也对我反馈说,你有些严肃。如果看到我一天的录像,我肯定会判断自己就是一个严肃的人。

哪个“我”更加真实呢?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我”都是真实的“我”?

2

为什么要思考“我是谁”?

人们一直对弄清楚“我是谁”很感兴趣。

“自知者明”——老子的这句名言也成为很多人提醒自己的警句。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镌刻的一道神谕经常被人们反复提起:“认识你自己”。法国思想家蒙田也认为“世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这样的一个人生大问,很容易上升到哲学角度或者灵修层面。当然这样也许会更加透彻,但本文仅从领导力发展这个维度谈谈我的观点。

MBTI、DISC、九型人格,甚至算命、星座之类的课程很受欢迎,因为人们期待透过这些工具,了解自己。

作为领导力培训师,也一直在接受这样的认知:一个人要领导别人,自我认知是起点。只有清晰的认知自己,才能更好的领导他人。

“Follow your heart”这句话非常流行,大师告诉我们:你要跟随你自己的声音。这句话没错,但问题是,我们无法清晰我们内心的声音到底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还是我们的文化强加的,抑或是商家给我们洗脑的,或者哪个是被我们情绪主导的,哪个是被我们欲望牵引的?

3

我们如何了解自己的?

我们介绍自己,通常会介绍自己的姓名、职业、出生地等等。我们通过我们的身份等一系列标签来了解自己。

我们还可以通过生物学来了解自己。我们由一堆的细胞组成,细胞由原子组成,原子由能量组成。

我们还可以通过别人的反馈、360度测评来了解自己,我们还可以通过宗教来了解自己等等。

一个经典的了解自我的工具是“冰山模型”。冰山上面是我的行为,我的认知、能力,中间是我的情感、情绪、个性等,下面是我的信念、假设和身份等。

但是“我”是如此多面。公众的“我”和隐私的“我”,工作的“我”和家庭的“我”,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如果我们要更好的发展自己,如何认识自我更有价值呢?

4

为什么要重新思考“我是谁”?

在过去的职业生涯当中,我的领导给我反馈:Ken,你需要更加细心一点。

于是在我心中,有了一个认知:我是一个不够细心的人。

当我做某件事情因为细心而做砸了时,我的内心有一些防御的声音:我是一个不够细心的人。你看,我只适合做一些大画面的事。我需要发挥我的优势,以后要避免类似的事情。

我了解了我自己,反而给了我一个不突破自己的很好理由。我坚持做“我”自己,我做了对自己“真实”,反而让我呆在了舒适区,限制了我的发展。

因此,我们对“我是谁”需要抱持一种开放的观点。“我是谁”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6

“我”是可改变的吗?

如果回顾十年前对自己的认知,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同意,“我”是可以改变的。回顾我自己的大学生涯,我内向、害羞,不喜欢公共演讲,但在今天演讲却成了我的日常工作。与那时“内向”的我一样,现在“外向”的我也一样真实。

在职业的初期,设计有一段时间是我的主要工作。当我成为主管后,我的设计工作开始交给了我的下属。虽然我的职责发生了变化,但对于设计的热衷仍然使我不断的关注细节。我有一个自我认知:“我需要把控品质,帮助下属搞定问题”。虽然忙忙碌碌,但终究不能很好的做好主管工作。当我开始调整自己的认知,放弃对细节的关注,我发现了另外一个“自我”——“可以不用关注细节,相信下属”的自我。

这样的历程也给了我一个反思:如果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义是一个“外向”的人,将自己定义成一个“不用关注细节,相信下属”的人,会不会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呢?

7

重新思考“我是谁”

就像我在开篇玩的游戏一样,我们能否通过“假装”,来更多的发展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呢?因为我的实践证明,通过那样的游戏,我知道我可以严肃,也可以好玩。

“试着把自己的身份认知当作游戏一样玩,做一些身份认知游戏,而不是身份认知工作”。(Herminia

Ibarra)欧洲工商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教授一个观点是:我们的行为会塑造我们的自我认知。我们可以通过模仿领导者的行为,改变我们的思维,重塑我们自己。

“我是谁”?如果将这个问题问水,它会怎么回答呢?

李小龙说:“如果你将水放入杯子,它就是杯子的形状;你将水放入瓶子,它就变成瓶子的形状;你把水放入茶杯中,它就变成了茶杯中的形状;水可以柔软的流动,也可以坚硬的凝结,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李小龙的这段话完美的帮助“水”回答了“我是谁”这个问题。对于水来说,它不会拘泥于自己是内向还是外向,不是拘泥于自己是老师还是医生。它会不断的尝试自己,不断的适应外在的环境。

有人说我是这样的一个人,你要我做成那样子,这样太虚伪了,我做不到。

就你水在跟我们说:我是杯子的样子,你要成为瓶子的样子,这样太虚伪了。

你既不能说水改变后就成为虚伪的了,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之前是虚伪的。我们不能说这样改变不真实。它真实的本质就是流动的。

那么,真实的“我”是不是也是“流动”的呢?或者我们可以做到像“水”一样“流动”,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上善若水”?

8

可以如何做呢?

不同的角色,需要发展不同的“自我”。我们在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时,应该非常清晰的知道,我们是在回应“当前行为表现的我”,还是在回应“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我”?当前的我是真实的我,未来的应该成为的我也一样是真实的。

在领导者发展“自我认知”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发展自我。

一、    我角色的关键利益者相关者是谁(也许包括自己)?他们对我有何期待?

二、    为了实现他们的期待,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的“我”?

三、    了解无法实现“期待的我”的一些背后信念和假设。

四、    假装自己是那个“想要成为的我”去行动,看看会发生什么。就像玩游戏一样,去挑战或扩充自己的假设,挑战自己的舒适区,验证自己的信念和假设。

五、    固化自己的新行为,形成一个新的“自我”。

“我是谁”这个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却是一辈子需要不停探索的问题。也许我们可以学习李小龙和老子所说的,像水一样,不断的塑造不一样的“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新想想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