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三体》的启发与联想——基础科学认知对理解训练的重要性

最近读了一部小说,书中的思维方式给我在训练上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先来科普一下,《三体》是一本科幻小说,讲的是:三体人入侵地球,但最后地球人成功保卫家园的故事。在第一本当中讲到,三体人准备入侵地球,可从他们的星球来到地球需要花费400年时间,这段时间三体人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停滞不前的,让他们担忧的是地球人会不会在这400年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超过他们。于是观察了地球人的历史,经过推算后发现,地球人完全可以在这400年时间超过三体人的科学水平。


那为了阻止这个结果的到来,三体人需要限制地球的科技进步。他们决定从“基础科学”入手,基础科学属于各种技术或应用科学的底层逻辑,比如说引力定律就可以解释类似重力,潮汐等现象。但若这个理论被打破,那等于说明依据这些原理而衍生的科学技术都将是错误或者不稳定的。另外基础科学的进步是理论的进步,从热能,电能到核能,也才有了枪炮到原子弹这样的进步过程。可以说,若想限制更强武器的诞生从基础科学进行打压是最好的。


看到这里,我开始想,我们的教练的“基础科学”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些理论能给我带来哪些帮助?


以前学习教练基础科学知识,会有一种“鸡肋”的感觉,感觉这些知识对我真实训练或带客户训练没有指导意义,但不学总觉得没有那个“范”,心里总是默念“这些应该知道”。但现在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以后,我发现了“新大陆”。



以下是我的大胆假设:☟ 


心率判断心肺适能,不能用统一标准!



这是有两项基础知识融合思考得到的假设。第一是心肺适能的概念:心肺适能指的是运动时心脏和肺向工作肌输送血液的和氧气的能力。测试心肺适能是测试VO2max(最大摄氧量)和心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心率和VO2之间稳定增长,找出心率增加中加速度最高的点来判定当下的心肺适能。


翻译成人话就是耐力能力,跑多久开始累了,坚持越久越厉害。



第二个基础知识:肌纤维的类型分三种,红肌纤维,白肌纤维,中间肌纤维。红肌纤维耐力强,爆发力和力量相对低,维度最小。白肌纤维,耐力差,爆发力和力量最强,维度也最大。中间肌纤维,是适中的,耐力比红肌纤维差比白肌纤维强,力量和爆发力比白肌纤维差但比红肌纤维强。


翻译成人话就是,有三种肌肉男,大块头,大力量。小块头,持久力强,中等块头,力量,持久都居中

 

这两个知识一结合,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了。白纤维的耐力远不及红肌纤维耐力,但是全部使用最大摄氧量这样的测试方法对于爆发力的训练人员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的运动目标就需要大力量,大强度,而减少持久性,如果特意加强他的耐力,提高的同时可能会降低他本身的运动需求。


举个极端的例子,一个举重运动员,为了测试他的心肺适能让他去做5公里的长跑,测试成绩。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不公平的测试方法,因为他的肌纤维比例就决定了他去跑5公里对他来说是噩梦。那么测试举重运动员应该用他经常发生的运动方式来测试。


假设一下:先测试他的静态心率,然后举起大重量后在测试他的心率,观察心率的变化幅度。等他回到静息心率并记录恢复的速度。然后加重量后,在进行测试。在他重量和心率之间进行记录才相对合理一点。若按比赛的节奏,他能回到的静息心率的速率和他比赛组间休息时的时间类似就是最好的。




肌肉收缩方式和肌丝滑动的对垒


作为教练,以前都会知道的一个知识点,肌肉收缩方式分为三种:等长收缩,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等长收缩指肌肉产生收缩张力但肌肉长度不变;向心收缩指肌肉产生收缩张力并且长度缩短;离心收缩指肌肉产生收缩张力但肌肉长度变长。然后一个一直重要的知识点:等长收缩的力量>离心收缩的力量>向心收缩的力量。


人话版是:肌肉三种方式,1.手拿哑铃不动,2.将哑铃靠近自己,3.将哑铃慢慢拿远。


比如说硬拉,我们可不能拉起一个自己临界点的重量,但可以拿着这个重量以匀速状态,慢慢放下,阻力和自身的力量平衡。得出离心力量大于向心力量。所以对于训练我们都会下意识先练习等长收缩,在练离心,最后向心练习。逻辑自洽。




肌丝滑动,这是一个专业基础的学说,指的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单位——肌小节。细肌丝和粗肌丝交替排列,细肌丝的“小触手”搭在粗肌丝上形成横桥,粗肌丝和细肌丝之间相互靠近然后产生更多的横桥,横桥起了作用达到了收缩。当粗肌丝和细肌丝距离较远的时候起到作用的横桥就会少,产生的收缩力量就不会大。


但距离又过于靠近,肌纤维之间错综复杂,产生作用的横桥也会变少,肌肉的收缩力量也会下降,所以就会有类似肌肉缩短位无力和拉长位置无力的现象。肌肉在适宜长度,能产生的力量相对最大,所以才会有“中立位”的概念,因为在那个位置,肌肉的作用才发挥最大。


人话版:肌肉拉长了力量小,肌肉短了力量也小,长度刚刚好,有力量。


好问题来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两个知识没问题啊,以前也是这样学的啊。没错,两个单看没问题,但放在一起就有问题。我把问题简写一下:

1.等长收缩力量>离心收缩力量>向心收缩力量

2.肌肉在适宜长度下力量最大


难道等长收缩力量就是肌肉适宜长度吗?等长收缩是肌肉收缩的一个状态,而肌丝滑动给到的是肌肉力量最大的必要条件。回到之前举的例子,硬拉,从地上举起重量的初始阶段,髋伸肌群是拉长位的,可放下来的初始阶段,身体是直立,髋伸肌群是相对中立的。所以能做到匀速放下可能是初始长度的问题,不能说只有收缩方式的问题,有点懵,那回答一个问题,腘绳肌在拉长位的等长收缩和相对中立的位置的向心收缩,谁的力量最大呢?


是不是不能正面清晰的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对于这两个知识放在一起需要大家思考一下的。

我个人思考得到的答案是:同一个收缩方式下,适宜长度力量最大。但收缩方式不能当作力量大小的比较。


这样的结论直接影响之前的训练方式或者说康复训练方式,也许以前的效果很慢甚至没效果,不见得是练的强度和频率不够,也许问题在方法本身。


基础知识决定使用方式,最后影响训练结果,曾经认为鸡肋的基础知识,在现在看来是多么富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是我对于基础知识的个人剖析,也希望大家也开始思考。

向探究身体训练奥秘的你致敬,我是Neo。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三体》的启发与联想——基础科学认知对理解训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