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读书笔记


《庄子》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其中内篇7篇,分别是著名的: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 一般来说,内篇是《庄子》的思想精华,但是这7篇内篇,并没有什么组织结构。有讲人生态度的、有讲宇宙万物的、有讲休养生息的,也有讲圣人和圣王思想的。不过可以大体总结为以下三大哲学思想:

第一个是相对性的思想。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好坏、美丑、善恶、有和无其实都是相对相生,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都是成对出现的,就像老子那句著名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二个是“有”和“无”的思想。有了相对性这个思想,那么最根本的相对性就是“有和无”了。而且在道家思想中,特别强调“无”的重要性,而不是“有”,比如老子《道德经》中著名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中“有”就是客观存在的世间万物,而“无”则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在道家思想中,精神或者在西方思想中说的意识是先于物质的,这是道家思想的第二个核心思想。

第三个是物极必反的思想。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一面都是另一面存在的原因和意义。而且这两面是会相互转换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事物的发展一定会朝着它的反方向发展。这个思想在道家思想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比如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意思就是说,每个事情都有向相反方向运动变化的力量,到了一个极端之后就会反其道而行,沿着另外一个方向前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一种辩证法思维。让我们以运动变化的思维去理解世界,同时周而复始的运动,也是世间万物的一个本质的规律。这种“物极必反”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很多成语典故中都有体现,也是古人对于后人的警示,比如“乐极生悲、居安思危、触底反弹、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等,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不仅让我们可以在荣华富贵的时候,也懂得未雨绸缪,同时,也让我们在极度困难挫折的环境中,也懂得坚持不放弃,这是为什么中国人为什么如此坚韧顽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庄子除了上述传统道家思想之外,有一个共同的,总的宗旨。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精神,也就是说人生在世要有一定的精神境界,灵魂才会充盈。无论是讲入世的精神,还是讲出世的态度,庄子的文字中无不展现着对精神世界以及人生自由的那种极致追求。以下为内篇的段落摘要: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如果能够把握天地的本性,顺从六气的变化,畅游于无穷的世界,它就不需要有什么依赖的东西了。所以说:至人无一己的私念,神人无功业的束缚,圣人无名声的牵挂。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知是有大智慧的人,看起来都很闲适、悠闲。大智之人,能够把握世间众多人、事、物的大规律,知道人理、事理、物理,因而能够判断人是物非,这种判断是以规律为基本依据的。人世间,大智慧的人,对人事物都是很亲和的,同时也很"自我”的。这种自我,不随大流而闲不下来,但总是在关键时刻能够解决事情。小知就是小智,一般指小聪明。小聪明的人总是在人、事、物之间窥视机会,投机而为,所以整日整日之间都在忙于找到人、事、物之间可以为自己利用机会。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如果超脱了彼与此、是与非的对立关系,就叫掌握了大道的枢要。掌握了大道的枢要,就好比开始进入圆环之上,可以应对无穷的变化。用是非的观点分别事物,是的变化无穷尽,非的变化也是无穷尽的。所以说,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观照事物的本源。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道路是人们走出来的,事物的称谓是人们叫出来的,人自然也就成为了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万物有分必有成,有成必有毁。所以从总体上说,万物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完成和毁灭,始终是浑然一体的。只有通达之人才可能懂得万物浑然相通的道理,为此他们不用固执常人的成见,而寄托在万物各自的功用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陷入困顿之中!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沼泽中的野鸡走出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出百步才饮到一口水,但它并不祈求被养在笼子里。在笼中精神虽然旺盛,但并不自由。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专一你的心志,不要用耳朵去听,而要用心去听;不要用心去听,而要用气去听。耳的作用只是听取外物,心得作用只是符合外物。“气”这个东西,才是能够以虚明无形之体来容纳万事万物的。只有达到空明的虚境才能容纳道的聚集。这空明的虚境就是心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途,却不知道无用中的用途。

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不要因为好恶爱憎之类的情绪去损害自己的本性,要经常顺任自然而不是人为的去增益生命。

生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人的生死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活动;就像日夜永恒的交替一样,都是自然的规律。对于自然规律,人们是无法干预的,这都是事物变化的情理。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被困在陆地上互相吐着湿气滋润对方,不如回到江湖当中,把彼此都忘掉。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天地赋予我形体以我使我有所寄托,给我生命以使我勤劳,又用衰老让我安逸,最后又用死亡让我安息。所以说把生存看作是好事的,也必然把死亡看作是好事。



2021.01.08

你可能感兴趣的:(《庄子·内篇》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