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卢梭:浪漫的批判者

“没有显赫的门第和出身,但却有一种我所特有的,换了重大代价,换得的显赫。给我的人所共知的厄运,有关我的议论传遍欧洲。才智之士,感到震惊。善良的人,为之痛心。”            ——《忏悔录》卢梭
卢梭

让-雅克·卢梭,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黑暗社会的批判者

当时,法国处于一种比较黑暗、比较堕落的社会危机中。

在社会中的人有界限森严的等级划分,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僧侣,他们人数少但却地位非常高,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起到特殊的地位;第二等级是国王贵族,他们拥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利,通过对第三等级,也就是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资产阶级的剥削来获得资产维持其奢侈荒淫的生活。第一二阶级通过其“绝对权利”给予第三阶级无比的压迫,并且,通过类似“君权神授”的政治宣扬来达到他们垄断的目的;第三阶级由于无法生存而奋起反抗,一二阶级又以政治叛乱等借口以军队镇压,因此达到了一种非常混乱的情况。

当时的法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各个领域都处于新旧更替的时期,宗教势力逐渐退缩,各种政治启蒙思想方兴未艾。卢梭自幼经历坎坷,广泛的阅读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思想,深深体会到自由和民主的可贵。他所处的时代是资产阶级革命火热进行的时代,资产阶级为反封建阶级疯狂的呐喊,卢梭敏锐的政治嗅觉和独到的思想使他走在了启蒙运动的前沿。他毫不客气的指出社会的种种弊病根源不在人,而在于社会制度,所以卢梭定下了写一部宏伟的政治学著作《政治制度论》的计划。

资产阶级革命先声

卢梭对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启蒙思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法国大革命

“在同期的思想家中,卢梭与孟德斯鸡、休误、斯密、康德对现代欧洲思想史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而卢梭所做出的贡献甚至可能超越同时代的所有其他人。没有哪位18世纪的思想家能像他这样写出如此多的著作,涵盖如此厂泛的主题和形式,充满如此持久的激情和强大的说服力;没人能像他一样用自己的作品及一生如此深列地激发甚至震撼了公众的想象力。在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当中,几乎只有卢梭能让当时所处世界的主要思潮经历最其启发性的批判,即便是在他引导思潮方向的时候也是如此。后来,当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们抓住机会引发政治实践和理论的统一时,他们首先宣布了对卢梭学说的拥戴。”

[英]罗伯特。沃克勒:《卢梭》,刘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年,1页。

卢梭辞世后十一年,法国爆发了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罗伯斯比尔们从卢梭那儿找到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斗败了国王军队的火枪。民众暴动,攻占巴士底狱,把路易十六国王押上断头台,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在革命高潮中,巴黎举行了一次隆重的仪式,把一个遗体移葬到伟人公墓。巴黎议会厅内,卢梭的半身塑像,与华盛顿、富兰克林等伟人塑像一道陈列。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把人从宗教规定的“原罪”的阴影中解脱出来,界定了《社会锲约论》的基础、核心背景、讨论前提、理论视域、想象空间。

《论不平等》

“突然间,我感到我的思想为万丈光芒所照亮,头脑中立刻产生了大量活跃的念头,出现了一种力量和一种模糊景象,它将我抛进无可名状的纷乱思绪之中。我感到大脑萦绕着一种近乎陶醉的眩晕,使我透不过气来。我走着走着,呼吸急促,听任自己躺倒在路边的树下,半个钟头之内我激动万分,起身时发现外衣前片全被泪水打湿了,却不曾察觉自己流了眼泪。呵,先生,如果我能够写下我在这棵树下所认识,所感受的四分之一,我会何等明确地使人看清社会制度的各种矛盾,何等有力地揭露我们的法规的各种流弊,何等简洁地指出一个道理:人生来是善良的,仅仅由于社会习俗,人才变得邪恶!在躺在树下的一刻钟内,许多伟大真理启迪了我,我从中掌握的全部精神智慧,部分地分散于我的三部主要著作,即第一篇论文、《论不平等》和《论教育》,三部著作不可分割,构成一个整体。

[法]卢梭:《卢梭自选书信集》,刘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63—64页。

研究卢梭,就是直面关于人的整全现象,熟稔有关生活的所有问题,并针对人的境况做一次盛大而炫目的旅行。

“卢棱的魅力何在?或许,首先浮现于脑际的是在人类事务方面其关切和视野的综括性。正是经由卢梭——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榜样所激发——早期现代观念中的人,也就是霍布斯、笛卡尔、洛克的人,其蜷缩和枯槁的肢体中,开始重新有了血色。在先前只有算计的地方,卢梭开始再次谈论情感和想象;在身体之外,他复活了精神,使其成为值得人们考虑的对象;作为宪法结构之机械性作用的补充,他赋予了政治家技艺在政治舞台上以重要地位;他动人地书写了美德、爱国主义和共同体的壮美,而非将所有的人类目标归约为个人的自利;在安全和获取的世界之外,他探索生活之爱欲的和浪漫的方面;与荣耀和成就的公共世界相对,他赋予了个人性和亲密性以一种新的严肃。

质言之,他大胆地执意要超越乏味的、可解决的有关舒适自我保存的问题,从而直面整全的、棘手且复杂的有关幸福的问题。”

西方性善论的开创者

在卢梭之前,其它思想家如霍布斯、笛卡尔、洛克都强调自我利益,他们的论点都设立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前提下。

霍布斯对人类初始状态的描述,是从人性恶,人人都是个利己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出发,他认为人类一切背后的心理规则就是自我保存,这是人之天性。

“他们的目的主要是自我保全,有时则只是为了自己的欢乐;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彼此都力图摧毁或征服对方。”他认为,既然人人都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为求利、为安全、为名誉而彼此争斗,所以自然状态下的人类社会必然是一种战争状态。“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由此他推出了他的著名论断: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狼与狼的关系”,即一种互相伤害、互相残杀的动物关系。“这种人人相互为战的战争状态,还会产生一种结果,那便是不可能有任何事情是不公道的。是和非 以及公正与不公正的观念在这都不可能存在。”

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类是极为可怜的。那时所有的产业都不可能存在,“因为其成果不稳定”,这样一来,凡是代表人类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成果都将不存在。“最糟糕的是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卢梭是一位浪漫主义的思想家。“他思想的基础不是理性而是情感”,他否认理性是人之本性,把情感置于理性之先。

他反对霍布斯把自然状态解释为战争状态的消极理论,指出他犯了以古证今的错误:他以现代人的人性为出发点,而不是从古代人的人性为出发点来推测自然状态,他们论述的是自然状态讲的却是现代人。卢梭明确表示自然状态仅是一种假定,而不是人类进入政治社会之前的实际状态。在卢梭那里,自然状态下的人们虽然关心“自我保存”,但这种情感不会危及他人,自然状态实际上是一种和平状态。古代的人受本能支配,只知道保存自己并对同类有怜悯之心,没有道德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统治观念,也不知道所谓善恶,他们过着一种孤独、和平、自由、平等的生活。这种状态也正是卢梭所称赞的“黄金时代”。

人民主权与民主

卢梭民主思想的核心是人民主权,集中的反映到了他激进的民主思想。

卢梭认为人民主权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人民主权具有不可分割、不可转让和不可代表的特性,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国家的全部政权应当属于人民,人民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人民作为主权者享有立法的权力,是国家法律的创建者和立法者,主权通过立法权表现出来。立法权是人民主权的核心,立法权可以体现国家的主权,人民掌握立并拥有法权。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和行政权两个部分,在他看来,立法权居于主导地位,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绝对性和权威性,立法权只能属于全体人民,是人民真实意志的体现,人民才是真正的主权者。行政权是立法权衍生出来的一种权力,属于依附权力,政府不是主权者,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政府行政人员不是人民的代表,只是按照人民意愿行使部分权力的执行者,政府只具有按照法律办事的行政权。当某个独裁政府篡夺了国家主权,只按照个人意志或者喜好统治国家,滥用职权,放弃了法律的约束,背弃了人民的意志,这样的政府是非法的。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主权不再掌握在人民的手中,国家也就意味着解体了,人民可以用革命暴力的手段来推翻这样的政府,这样做是符合正义的。

国家是契约的产物,而政府不是契约的产物,政府不享有同人民平等的契约关系。政府只是执行人民意志的一种权力,这种权力时人民赋予的,如果不能为人民办事,没有反映出人民的意志,人民是可以随时收回赋予政府的权力的。人民和政府是委托者和被委托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人和仆人之间的关系,政府的行政行为只能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有权罢免和更换他们,政府按照人民委托的要求去做事。人民主权的原则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原则,卢梭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存在着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关系和现象。人民是国家的真正的主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不允许任何个人或者团体以任何方式篡夺国家主权来谋取私利,所有的现代国家都是建立在人民主权的基础上的。

卢梭相信人生而平等,他积极探求人类不平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卢梭关注底层普通的民众,厌恶上流贵族社会,强烈批判社会的不平等。他对平等社会的执着追求,希望能找到人人平等而又民主的理想社会组织形式,只有建立起人民享有主权的民主国家,才能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平等是实现民主的保障,民主是平等的结果,两者相互促进。

应该建立人人平等的政治形式

他把不平等分为两类,即“自然的或生理的不平等”和“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压迫和统治,更谈不上奴役。在对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的分析中,卢梭认为是社会制度造成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在他看来,原始状态的人类社会是人人平等的,是人类社会的逐步发展才产生了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体现为政治上和精神上的不平等,而非自然和生理上的不平等,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导致了人类社会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下,人类理性有自我完善和促进能力,这导致财富的增长和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的重要体现。

他深刻的批判了霍布斯利维坦式的专制主义制度,主张应该通过社会契约论的方式和途径建立人人平等的民主政治形式。在社会契约建立的社会共同体中,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阶级和压迫。

“基本公约并没有摧毁自然的平等,反而是以道德的与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上的不平等;从而,人们尽可以在力量上和才智上不平等,但是由于约定并且根据权利,他们却是人人平等的。”

卢梭希望通过社会契约的途径来建构民主政治,从而实现人人平等的愿望。

在他看来,平等是民主的构成要素和基础,在社会共同体中,人人即是主权的参与者也是法律的服从者,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没有特权者,都享有平等相同的政治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政府不是统治者,只是人民的仆从,执行人民赋予和委托给他的政治权力。

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的理论思想,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产物,受公意支配指导。

卢梭认为公意就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体现着人民共同的利益,只有按照公意的逻辑认知才能很好的指导国家的各种支配力量。

人民的公共意志决定公共事务,具体表现为人民权力和人民统治,公意的运用直接体现为人民主权。卢梭认为,公意是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的必然产物,目的就是要保证人民在社会状态中能够恢复其在自然状态中的那种自由。公意是不能被代表和不能转让的,从公意角度出发,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的理论思想,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产物,受公意支配指导。人民服从公意就是服从主权者,也就是服从人民自己的意志。

在卢梭看来,受公意指挥的权力就是主权,个体服从公意是绝对的,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只有全体迫使个体服从公意,才能保证契约的权威性。作为享有主权的公民,他具有政治人格,作为政治个体必须服从公意和主权。当个体表现为非主权者意义时,他具有自然人格,享有自由的自然权利。公意是个体服从自己的意志,是自己意志真实自由的表达,表现出一种理性的、社会的和道德的自由。

近代教育思想鼻祖

《爱弥尔》是卢梭构思20年,撰写3年完成的不朽之作,不仅在政治上掀起轩然大波,也在教育界掀起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爱弥尔》是卢梭为彻底改革时弊而长期苦心焦思的结晶,也是他哲学思想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目的是论证“人天生是善良的”这个哲学命题。在书中,卢梭把教育的功能,把知识的传授提高到对天性的呵护和道德的培养上,认为人可以通过教育达到完善的境地。这是对过去一切有关教育功能的论述的彻底颠覆。

《爱弥儿》

伏尔泰称该书为“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差的人”写出的一部对现代教育学产生最深远影响的书;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因读《爱弥尔》入了迷而打破自己每天定时出门散步的生活规律;《爱弥尔》一书的译者李平沤先生说:“书中阐述的许多思想和原理,哺育了现代教育学。”

卢梭用爱弥尔的形象,抨击造就王公贵族和达官显宦的封建教育。

“我决定给我一个想象的学生……而且。从他出生的时候起就一直教育到他长大成人。”

爱弥尔是卢梭精心构想、充分假设的学生。他是一个智力寻常的孩子,“既不天资过人,也不生性鲁钝”,为的是使他能够起到“教育的范例”的作用;把他假定成一个没有父母的孤儿,是为了自始至终全面掌握对爱弥尔的教育而排除包括孩子父母在内的所有人的干扰。

他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具有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拥有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良知与和善。

主人翁爱弥尔是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的理想形象,是自然主义教育培养出的新型模特儿。

自然教育是《爱弥儿》中最重要的思想。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关注儿童的发展,不要人为的去压迫灌输,最终培养为自然人。

卢梭的“自然教育观”有三层含义:

一为避开不合理的社会环境和不健康的风尚的习染,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下进行教育;

二为反对戕害人性的贵族教育和教会教育的腐朽传统,主张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的规律来实施教育;

三是培养“自然人”,即摆脱社会传统的枷锁和习俗偏见的影响,身心健康、善良仁爱、富于平等思想和自由精神并具有劳动技能的新人。

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与大自然相接近,接受自然的熏陶。”卢梭把自然赋予的美看成世上真正的美。他说:“自然界本身赋有巨大的美,能够给人带来无限的乐趣。在人做的东西中,所表现的美完全是模仿的。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在大自然中的。我们愈是违背这个老师的指导,我们所做的愈不像样子。因此,我们要从我们所喜欢的事物中选择我们的模特儿:至于臆造的美之所以美,完全是由人的兴之所至和凭借权威来断定的。因此,只不过是因为那些支配我们的人喜欢它,所以才说它是美。”

“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 

卢梭的教育观真正系统地实现了由尊重人权向尊重童权的过渡,开启了儿童研究的大门,吹响了儿童天性解放的历史号角,掀起了近代教育的巨澜。

附:主要作品

1750年《论科学与艺术》

1755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61年《新爱洛伊斯》

1762年《社会契约论》

1762年《爱弥儿》

1764年《山中书简》

1782年《忏悔录》

1782年《漫步遐想录》


文字内容整理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哲学家卢梭:浪漫的批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