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

中国高校小语种专业火热,但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却不甚理想,而学习非语言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小语种的少之又少,能够用非英语的外语讲授专业课程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

反观德国,除部分综合性大学会开设单独的语言专业外,绝大多数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也就是X+外语,外语学习的平台通常是学校的语言学习中心;语言学习中心根据各个专业对外语课程的需求,除一般语言课程,还开设面向特定专业的课程,由本专业的母语外教讲授,以满足学生培养的需求,部分课程作为专业必选课;语言学习中心除提供课程外,还定期举办语言测试,并组织各类国际文化活动。

如果中国高校能够深刻认识到语言的工具性,不再盲目大批量培养以“历史、文化、文学”为核心的“语言文学人才”,而是有针对性地培养懂专业、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是不是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国际化大趋势下对外语特别是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呢?

在教育部新课标出台、更多小语种进入中学的背景下,这个问题更值得思考和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