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20190523
参考书籍:《穷查理宝典》[美] 查理·芒格(Charles Thomas Munger)
参考书籍:《刻意练习》[美]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Ericsson)
[美] 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
本文关键词:多元思维模型、多元思维复式框架、lollapalooza效应、一万小时定律、刻意练习
柒月赋青年成长手账笔记
✍️ 信息全球化的时代,竞争机制的淘汰速度太快,我们都喜欢关注可以立竿见影的职场秘诀。“一万小时定律”似乎牢牢抓住了公众的想象力,因为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但是同时,“一万小时定律”也公众被界定为伪命题,公众认为一万小时会他们越忙越穷,越勤奋,越把自己的技能缩窄在一个跑道上。因为一万小时定律,粉丝的互怼骂战不断的持续升级!
粉丝站队,各有立场:♀️你们这些小中产和小知识分子就喜欢写这种“科普贴”来误导大众,好不容易出现了比较理智的声音,告诉大家积累的重要性。你就写出这么一个文章来?♀️这不是一个对商业感兴趣,并且努力工作一万小时的人的职业轨迹,这是一个生来就会做生意的人的职业轨迹。在违背天赋的前提下,不断地强调勤奋刻苦、熟能生巧,这种对“一万小时定律”的解释,对天赋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那 “一万小时定律”的bug是什么?如何运用刻意练习和能力圈的硬本领,增强职业核心竞争力呢?
柒月赋青年成长手账笔记1:所有成功企业家都是一万小时定律的受益者。
✍️ 在写这篇笔记之前,我琢磨了许多成功企业家的一些行为习惯特点。从古至今的经典人物传记中我了解到,他们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意志力。专注、坚持是所有成功企业家都具备的行为习惯(推荐《刻意练习》,大量案例的佐证)。所以,成功企业家是一万小时定律的受益者,毋庸置疑。
柒月赋青年成长手账笔记2:一万小时定律的bug来自点和面的思维方式差别。
✍️ 我们在职场中急于求成,了解简单粗暴的一万小时定律后立刻进行刻意练习(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期待取得不菲的成就。实践结果证明我们行为结果层次不齐。
✍️ 一万小时定律中,成功企业家依赖自己由【多元思维模式】而组成的【复式框架思维】能力;而我们依赖自己的某一种技巧能力。所以渔网和鱼竿对于钓鱼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 点和面的思维逻辑会影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使用哪个方法的决策。现在我们来区别每一种思维解决的问题。【点状思维】零散的知识点、相互没有关联、散落在大脑的空间里,只解决点的问题。因为散落还有可能随时会忘记;【逻辑思维】通过归纳和演绎方式对知识进行的线性连接,可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结构思维】把多个逻辑知识进行结构化整理,形成稳定的结构思维,可以解决复杂问题;【模型思维】以结构思维为框架,碎片化知识填充,形成了稳固可视化模型,左右脑协同记忆,牢记不忘,提高提取效率和使用效率,思维更完整更快速,可以快速解决复杂问题。有一张图可以明确的表示,如下:
✍️ 查理·芒格在阐述他的投资理念时反复强调一个比喻:“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他看上去什么都像钉子,而且都可以通过敲打的方式来解决,这是处理问题的一种笨办法。任何一个优秀的人的做事一定不是只专注一点,而是面。”
柒月赋青年成长手账笔记2:如何运用一万小时定律和能力圈的硬本领增强核心竞争力?具体方法是「确定能力边界」、「建立能力圈知识数据库」、「搭建能力圈知识书架」、「刻意练习」、「能力圈回馈」。
一、确定能力边界
✍️ 画定你的能力圈,弄清楚自己有什么本领。如果玩那些别人玩得很好,自己却一窍不通的游戏,那么你注定一败涂地。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只在能力圈里竞争。如何确定自己的能力边界是回馈分析法。之前成长手账笔记有分析过,这里就不做详细解释了。
二、建立能力圈知识数据库
1、大量跨学科阅读学习(是自己能力圈知识数据库的全套工具;关键词:跨学科)
✍️ 在《穷查理芒格》中,芒格提出【多元思维模型】。他要求跨学科学习,无须理会学科的法定界线。学习就应该回到最初的样子,需要学什么就学什么,毕竟世界是众多学科的综合体。 而他提出多元思维模型的全套工具就是指历史学、心理学、生理学、经济学等专业、物理学、化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的专业书籍。毫无疑问,这种“普世智慧”在投资评估中的运用是芒格毕生钻研人类行为模式、商业系统和许多其它科学学科的产物。在大量跨学科阅读学习中,我具体分为以下两个板块来完成:
自己专业领域学科阅读学习:比如我的专业领域中的传播学、新闻学等;
跨学科阅读学习:比如心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生物学,物理学,概率与统计等其他专业学科。
✍️ 大家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去找自己需要阅读的书籍领域。
2、大量进行以事实为基础的目的性阅读(关键词:目的性)
✍️ 芒格是一个如饥似渴的读书人。他的房间里、床上、椅子上到处是书,但他并不是一个小说迷。他看的不是商业类、传记类就是历史类或者科技类,都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他曾说过:“我对自己为什么要搜集这些信息十分清晰。在开始之前就想好要了解哪些事实,然后去判断所看到的数据是否符合基本概念。”我给大家推荐以下两个除专业学科书籍之外的学习读物。
✍️ 可以阅读许多成功企业家都同时推荐实用的【事实理论基础上的工具用书】。这类书籍都是建立在一定案例和事实分析基础之上。比如:《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逻辑十九讲》、《刻意练习》、《okl工作法》等我们亦可以选择这类书籍来阅读。
✍️ 除此之外,许多【商业类期刊杂志、论文网站】的文章都可以来阅读。就如同巴菲特和芒格从优秀的商业类杂志中学到的比其他任何地方学到的都要多。只要很快地翻阅一期又一期的杂志,就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商业经验,这种方法是如此简单而有效。
✍️ 大量有目的阅读可以让人在潜意识里养成一种习惯,把读到的东西和基本概念联系起来,逐渐就会累积起有关投资的智慧。如果没有进行过大量的阅读,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出色的职场人。
3、阅读学习后,搭建属于自己的100个思维模型(关键词:搭建模型)
✍️ 在整合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中,需要先有一些思维模型。不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不断学习众多学科的知识,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圈创建属于自己的100个思维模型。只要拥有了自己的思维模型,同样也可以组成我们自己思维的复式框架。最后把这种多元思维模型组成的复式框架贯彻到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具体我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 【建立自己的底层思维框架】我们分三方面来做思考:1、需要学习文章中什么知识;2、学习之后是否与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实践认知做了比较分析(涉及到对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实践认知的洞察);3、学习之后是否总结归纳,提取有用关键词(注意:什么叫有用关键词?);3、是否将文章内容重新逻辑梳理,内化成适合自己发展现状的知识结构。以上三点思考同时也是我们建立底层框架的基础行动步骤。
✍️ 【刻意练习核心模块化知识模型,建立心理表征】本质上讲,多元思维模型其实就是现实世界复杂系统的某个侧面或者某个局部的规律。大量的刻意练习,就是在建立心理表征,然后改变我们大脑中的地图和回路,最终形成新的大脑结构。所以在我们面对一些事物或者现象的时候,会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提炼相应的模型来解决相应的职场问题。这也是条件反射啊,用一句话:“这是你的职业病”再贴切不过了。
✍️ 比如说,我们长时间的投篮练习,大脑里就会一听到篮球进篮筐的声音,就能脑补整个进球的画面;生活在南方的人,一看见“雨”这个字,可能大脑中就能响起斜雨敲窗的声音;同样的围棋高手,看到的棋盘上,是一个个可能性和局势而不是简单的杀和劫。
✍️ 如何将思维模型进行刻意练习然后融会贯通呢?查理芒格已经给了答案:“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我这里总结如下四个操作行动步骤:过来想!”如下四个操作步骤:
1、我们从已经学习到的知识中不断抽取思维模型,并不断迁移到别的领域去实践,看是否也同样适用;
2、思维模型在其他领域实践时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断思考问题的底层规律或规律组合,拆解成基本的思维模型;
3、不断进行思维模型的组合运用和拆解,到最后能够在完全不搭边的领域建立联系,将思维模型的运用烂熟于心!
4、不断的去和更多跨学科的人交流分享,将自己置于一个极具活力的开放式交流网络中。一些很独到、很重大的见解一定是通过和许多多样性的人群进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断的迭代自己的思维模型,才能思维升级。
❤️ 关注柒月赋公众号,回复关键词“读书旅行”送你58个关于【学习成长、创新与思考、企业战略、决策、管理、财富增长、硬学科】的思维模型
❤️ 思维模型一定是我们工作乃是生活经常会用到的,分享给大家。我也希望通过读书认识更优秀的你。
能力管理
1、能力圈的认识;
2、如何确定自己的能力边界;
3、如何运用能力圈硬本领,增强核心竞争力;
4、如何筛选必修能力,让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扩大;
5、如何培养学习必修能力,使之成为自己的硬本领。
❤️作者书籍推荐:在这里推荐这本书籍给大家。《刻意练习》[美]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Ericsson);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我们是柒月赋
我们是柒月赋,我们在读书旅行
关注公众号:柒月赋(qiyuefu7)和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更有勇气拼创自己的未来吧!
添加微信号:柒月赋(luopang7)小柒来答疑解惑,很高兴认识你!
读书旅行文化传播、书籍推广!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媒体转载、投稿、合作
请联系柒月赋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