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中剥离自我的投射

继续我的日常训练,回到自己的内在。

那一天,陪宝贝睡觉,即将入睡的时候,宝贝突然冒出一句:“妈妈,我害怕做手工”。

听到这句话,我第一反应是立即干预,去解决孩子怕手工的问题。

下一秒,我觉察到,自己很恐慌,当下的自己很混乱。其实我没有很好的状态去面对孩子的这个问题。我明白这个状态下,我更需要看清楚我自己怎么了?

于是,我略顿一顿,平和的回答孩子:“哦?是吗?”然后,我便按捺住想帮助孩子的心,放慢脚步,回归内在,先看看自己。

仿佛时光倒转,我一下子看见了童年的自己:

在学校上美劳课的我,总是弄不清楚,卡纸应该内折还是外折?一张好好的卡纸,经常被我折来折去的反工,最后弄得伤痕累累、丑陋不堪。

明明抹了胶水,卡纸却总是粘不紧,用手摁紧的时候,卡纸和卡纸之间,还总是会滑开错位。可能因为折叠得不整齐,或者粘的时候有点错位,常常粘住了这头,那头就粘不住了。好不容易,勉强做好的作品,粘住的地方还动不动会松脱开来。

看看同学的作品,那样整洁漂亮,而我的却是歪七扭八。我心里种下了深深的自卑,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手工能力很差的人。

回到当下,我的恐慌,是我自己对手工的恐惧;我的混乱,是把自己的恐慌和孩子的诉说杂糅到了一起。

我庆幸,自己没有第一时间便出手去“帮助”孩子。那个第一时间,我其实分不清,哪些是我自己的故事和感受,而哪些又是孩子要表达的故事和感受。所以,让自己缓一缓,先整理好自己的部分。这样,我才做好了准备,去倾听孩子的部分。也只有这样,我才能做一个干净的瓶子,有能力去接收孩子的信息,而不是去给孩子捣乱。

这时,我淡定的问孩子:“宝贝,你害怕做什么手工?”

孩子说:“我不喜欢包馄饨。”

我问:“是上次幼儿园包小馄饨的事吗?”

然后孩子继续说:“是的。妈妈,你会包小馄饨吗?”

我说:“妈妈不会耶。”

孩子有点兴奋说:“妈妈,我会包!很简单的,我可以教你。就是蘸一点馅儿在馄饨皮上。把它折成三角形,两边沾点水捏紧。再把两个角往中间折,捏到一起,就好啦。”

虽然关着灯,我都仿佛能看见孩子脸上眉飞色舞的表情。她那样兴致高昂,似乎完全忘记要提及前述的害怕手工这件事。这让我感到困惑。

于是,我问:“哦,宝贝,那你前面说不喜欢包馄饨,是怎么回事呢?”

孩子说:“我怕馄饨皮捏不牢,又松开。还有,我的同学二宝会包小兔子形状的馄饨,我不会。老师教的,可是我没学会。”

孩子语气淡然,透露出一些遗憾。但听起来并没有因此困扰。

因此,我并没有做其他的干预,只是回应说:“哦,那可能是二宝在家里包过馄饨,比较熟练?我们在家都没包过馄饨呢,下次我们家也一起包馄饨吧!”

如果不是因为之前的回归内在,我一定会将自己的恐惧,投射到孩子的身上,杂糅出一种对孩子发展的焦虑。进而会按捺不住,去追问孩子在其他手工制作课上的感受,把孩子的一个简单故事复杂化,并将我的恐惧、担心、焦虑幻化为一柄利剑,将我对自己的评判转变成一种向外的隐形的暗示,暗示孩子,你的手工能力是不行的。

真的好可怕!

这一刻,突然有些明白,我家渐渐长大的大宝贝,明确提出的对我的怨怼:妈妈,你又焦虑了。我一和你说什么,你就紧张焦虑,然后来烦我。你这样子,对我一点帮助也没有!就是因为你这样,我什么也不想对你说!

当年,在大宝的教育上,虽然一直看书,坚持学习,可是仍然像摸着石头过河,一路走来,很多领悟,到多年以后才渐渐浮现。虽有缺憾,这便是人生吧。也许进步缓慢,好在,妈妈并没有放弃自己。且行且修行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育儿中剥离自我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