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就像爱生命:朱阑已朽,石迹千秋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王小波写给妻子李银河的书信集,今天为大家赏析的是李银河写的序言(第一部分)。

今天我去给他扫墓。他的生命就像刻着他名字的那块巍峨的巨石,默默无语。

李银河说的“今天”是哪一天?落款处有写明,2004年4月11日,恰好是那年清明节一周后,更是王小波七周年忌日。

根据中华文化的传统,清明前后,正是踏春和扫墓的日子。可正如陆游说的,“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那年春天,李银河只能见到墓碑与落花,却见不到活着的王小波本人了。

清朝的厉鹗在悼念亡妾时说:“朱阑今已朽,何况倚阑人。”

厉鹗登上湖畔楼亭,见到红色的栏杆都已朽败不堪了,便联想到晚景凄凉的自己。他当时已经五十岁,自爱妾朱满娘去世后,更觉衰老。晚年的厉鹗疾病缠身、生活艰难,也如半截朽木,六十岁就过世了。

社会学家李银河生于1952年,那年扫墓时,也有五十二岁了。同样年过半百的李银河写的却不是朱阑,而是巨石——“他的生命就像刻着他名字的那块巍峨的巨石”。

我们不禁要问:朱阑和巨石有什么区别?巧的是另一首有名的悼亡诗也以石作喻,正好提供了参考。谁写的呢?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在悼念一位学生时说:“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山的踪影早就不见了,石头的痕迹却还能彪炳千秋。一般人读到此处,可能有疑惑:一般不是说“青山依旧在”吗,为什么李四光说的是“山兮复何在”呢?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李四光是地质学家,以地质时间尺度来看,山的年龄跟石头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以庐山为例,庐山的断块山形态,形成于距今两千万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晚期;而庐山上的岩石,有些同位素测年可达八亿年。无怪乎东汉的窦宪到燕然山要勒石记功,也无怪乎三体结尾罗辑说要把字刻在石头上,以保存人类文明。

李四光所悼念的是他的得意门生朱森。我想,他要表达的意思也许是,不管世事沧桑变化,科研工作者曾经做出的贡献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事实上,这首诗也成了他自己一生的写照。李先生七十多岁仍奋战在新中国科研事业的前线,最终以八十二岁高龄去世。他的贡献也将如石头的痕迹永远被铭记。

所以李银河说,王小波的生命已经“默默无语”了,我并不完全认同。

有人是泥,有人是山,有人是石。诚然,作为李银河丈夫的王小波已不能再开口了,但作为“浪漫骑士·吟游诗人·自由思想家”的王小波,却还在特立独行、摇旗呐喊。他的作品和门徒,会替他把他要说的话继续说下去。

同时,我也相信,致力于宣扬性别性向平等的李银河,也会与他的丈夫一样不朽。毕竟,“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名字,早已超越肉身而存在。

————————————

作者:燕辞归,致力于打造中国最踏实的读书交流社群,希望能召集真正爱读书的朋友一起进行精读活动,共同沉淀优质的内容。联系方式见个人主页。

————————————

兹将序言附于文末,供书友们参考。

————————————

今天我去给他扫墓。他的生命就像刻着他名字的那块巍峨的巨石,默默无语。

小波离去已经七年了。七年间,树叶绿了七次,又黄了七次。花儿开了七次,又落了七次。我的生命就在这花开花落之间匆匆过去。而他的花已永不再开,永远地枯萎了。

翻拣他当初写给我的情书,只觉得倏忽之间,阴阳两隔,人生真是一件残酷的事。既然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短暂,上帝为什么要让它存在?既然再美好的花朵也会枯萎,再美好的爱情也会湮灭,上帝为什么要让它存在?

没有人能给我一个答案。

也许根本就没有答案。

李银河

2004年4月11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朱阑已朽,石迹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