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出版于2013年,距今已有7个年头。于我,却是最近新读。
这本书一直居于畅销榜前列,但褒贬不一。
尤其是近两年,随着吴晓波刻意增加曝光率,跨年演讲中的观点又被人时有攻讦,对其作品的批评声音似乎也占据了上风。
甚至,有评论称,该书“没有学术价值,作为通俗读物也是不客观的。这本《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又名《历代国进民退史》、《中国民营经济的哀歌》、《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救中国》”。
掩卷之后,有几点小感受,聊记于此,日后对照,看是否还有此共鸣和评价。
2.
扉页上的话,往往隐藏着作者给予读者最明确的暗示,但往往会被读者忽略。
比如,陈忠实在《白鹿原》的扉页上,就引用了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林贤治在《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的标题下,开篇引用的就是波兰鲁布登纳粹集中营“万人坑”中的名句,“你们的命运就是我们的警钟”。
而吴晓波在扉页上,连续引用了三位先哲的句子。其中一句,是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名言,“史家对以往史实的兴趣,永远与他对当前生活的兴趣连成一体”。
而吴晓波引用托克维尔,就更加显示他迫不及待想告诉读者自己的心声,——“实际上,公众感兴趣、我也感兴趣的只有我们时代的事”。
3.
用现代西方的逻辑和方法论,研究、解读中国历史的作品,并不少见。
如钱穆先生的《中国经济史》,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等等。
但像《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这样,以此种方式,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解读和研究体系,进而对照现实,全面总结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经济制度变革,强烈关注当下、意图质疑当下、尝试指引当下的作品,以我的阅读范围,似乎也不多见。
他揪住了制度变迁中的基础性制度,即自“郡县制度”(中央控制)、“尊儒制度”(思想舆论控制)、“科举制度”(精英人才选拔和吸收)、“专营制度”(掌控经济命脉)四大制度入手,贯穿对比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层、有产阶层四大利益集团的格局和关系。——我们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当下。
他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和概念,如凯恩斯主义、顶层设计、小政府、孤立主义、货币、财政、消费等等,既定性,也定量的分析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的经济制度改革。——我们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当下。
这些分析,对经济学专业人士而言未必有振聋发聩之效,但对非经济学专业读者而言,却颇有醍醐灌顶之功。
4.
吴晓波没有停留于总结和提炼,重要的是,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实有不少发人深思的洞见。因此,个人将这部作品,评价为是21世纪10年代的《万历十五年》。
——结构、体系肯定有一些疏漏,也不可避免的夹杂了春秋笔法,甚至其中不乏有作者克制不住的冲动和抒情。
但这不妨碍我们和吴晓波一起,做一次穿越时光隧道的有趣旅行。
尘封的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
它有它的温度,也自有它的厚度,还有令人深感迷惑之处,所以我们更需要吴晓波这样的向导和解读者。
尽管,他试图言说的,和以及言说的方法,都难以避免藏有自己的私货,但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向导和解读者,都有自己的立场、局限和偏见。
这也是我们在每一次阅读体验中,都需要保持的警惕和拉开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