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为何敢进攻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波斯帝国?
这件事说起来还要归功于公元前401年的一场军事远征。
当时波斯王子小居鲁士试图与兄长,即波斯王阿尔塔薛西斯争夺王位,但他势力微弱,遂耗费重金雇佣了大批希腊人,不惜引狼入室成就自己的帝业。
彼时的波斯帝国早已衰弱,带着这批能征惯战的希腊雇佣兵,小居鲁士不久便打到了幼发拉底河,和波斯王碰面了。
小居鲁士手下包括一万余希腊雇佣兵在内统共只有5万人,而波斯王则调集了10万大军。
但会战刚一开始,负责右翼的希腊雇佣军就占了上风,并开始追击起了逃亡的波斯左翼。
可这样一来,小居鲁士的军阵便出现了断裂。
为了填坑,小居鲁士只好带着自己的600名贴身侍卫跑到了断裂处。
巧合的是,波斯王一方的整体军阵也因为左翼的退却出现了断裂。
戏剧性的场面发生了,填坑的小居鲁士意外碰到了兄长,遂率所部施展斩首行动。
阿尔塔薛西斯被小居鲁士所伤,眼看就要命丧黄泉,但他的护卫却用标枪准确投中了小居鲁士的下颌,小居鲁士当场气绝身亡。
亚历山大东征大致遵循着小居鲁士的足迹,色诺芬的战地记载功不可没
雇主战死,进展顺利的希腊雇佣军顿时失去了主心骨,只能就地固守。
可波斯人不想放过这批从叛者,因此希腊人遂做了武力突围的紧急决策。
这段突围的历史,后被色诺芬记载于《长征记》中,而色诺芬即是万人大撤退的核心指挥官。
一万余残兵在前有土著拦截,后有波斯追兵的情况下能全身而退,这本书写尽了波斯帝国的虚弱和腐朽。
毫无疑问,亚历山大应当仔细研究过色诺芬记录的战史,后来在和波斯军队的第一场主力对决中,亚历山大即是用这支万人大军纵横波斯的事迹鼓舞军心的。
后来,波斯军队的表现也确实如色诺芬书中记录的那样不堪一击。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许多帝国建国之初全凭武力维持,后来继位之君生于深宫,育于妇人,一代比一代疏远武力,使一些曾经对帝国俯首称臣的地方豪强产生独立的意图。
于是,帝国只能发兵一次又一次的镇压,终使帝国元气大伤,给了亚历山大以可乘之机。
征服了波斯,亚历山大仍有忧愁。
因为波斯帝国的疆域太过辽阔,亚历山大手中仅有的3万多精锐部队作战犹恐不足,实在无力顾及地方。
因此,亚历山大只能继续使用波斯王朝的地方自治政策。
当然,对各个地方的长官的任命,亚历山大也有讲究,原则之一是看他是否忠于自己,原则之二是看他是否有利于统治。
符合这两个条件,无论是波斯人、希腊人、马其顿人、埃及人、印度人都可以成为一方总督。
不过,即使亚历山大颇为宽容,但总有些高傲的波斯贵族看不起野蛮的马其顿人。
这种感觉,十分类似战国时的东方六国看不起远居西陲的老秦人。
为了打破两国的隔阂,也为了进一步拉拢波斯贵族,并缓解部下众将官日益增长的思乡之情,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24年2月举行了一场绝无仅有的婚礼。
参加婚礼的新娘无一例外都是波斯贵族的女儿以及名门望族的千金,而新郎则是亚历山大十分器重的军官和大臣。
当然,婚礼上最耀眼的还是亚历山大和他的两位波斯新娘,即末代波斯王大流士的女儿和另一位王室公主。
在国王的鼓励下,许多希腊士兵也娶了波斯姑娘。
据记载,大约一万名与波斯女子通婚的马其顿士兵被登记造册,并接受了亚历山大的馈赠。
作为给战士的礼物,亚历山大还决定给所有的欠债士兵清偿债务。
平心而论,这场种族联姻虽然并未彻底消除民族隔阂,却使许多波斯贵族心甘情愿地承认了亚历山大的统治。
即使如此,亚历山大的帝国也隐藏着重重危机。
统治体制尚不完善,帝国的继承人从未确定,这些都是亚历山大帝国的硬伤。
可能亚历山大自忖年富力强,有大把的时间来解决这些难题,所以他将剩下的时间又用在了新的远征计划上。
继征服了波斯和印度后,他又想北上征服黑海和里带一带以及阿拉伯等地。
打惯了陆战,他甚至还计划建造1000艘比三层桨战船还大的战舰,以便征服地中海西部。
可天不假年,公元前323年6月,33岁亚历山大突患急病,很快便病逝了。
随驾之臣在皇家日记里只留下了一句话,“越二日薄暮,君薨,天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