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论论“鸡汤”

记得初中的时候,书店书架上突然多起了一类叫作“心灵鸡汤”的书,拿起来一读,里头满满是各种正能量激励人心的话语和故事,看完后心里总是为之一振,觉得特别的舒服。那时候,很多人都喜欢这类的书籍,各种“鸡汤金句”非常盛行,“鸡汤”还是作为一个褒义词而存在。

可渐渐的,开始变了味。人们发现这类的故事和文章都是“有迹可循”的,在一个固定的公式或者套路之下,就可“批量生产”。里头看似充满哲理的话语,实则背后空洞无物,甚至很多鸡汤的作者本身背后就有利益集团的操持,通过“鸡汤”影响和控制人们的言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老板和领导们就很喜欢转发员工应该“辛苦工作”,“无私奉献”,“不计回报”这类的鸡汤,从而让员工乖乖的听命于自己,而自己乐得坐享其成。

再之后,这些行为也被曝光了,于是“鸡汤”这个词慢慢的又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以至于很多人只要看到一点引人向上,催人奋进的鼓励类文章,就会嘲讽其为“鸡汤”,而“鸡汤”这顶帽子一扣上,就完全忽略文章到底讲了什么,心安理得的继续按照自己原先理解和习惯的方式行事。

那么,怎么去看待鸡汤呢?

在我看来,“鸡汤”有“真鸡汤”和“毒鸡汤”之分,不加仔细思考完全接受或者完全抵制“鸡汤”都是不对的,完全接受的人会被“毒鸡汤”所毒害,而完全抵制的人,心灵也不够滋养,阳光和饱满。

那怎么区分“真鸡汤”还是“毒鸡汤”?我觉得一个关键是在于了解奋斗、奉献这类的正能量事物到底与最后的成功是怎样一个关系。

“毒性”最强的鸡汤告诉你这是充分条件,也即是“只要…就”的关系,你只要努力了,只要甘于奉献,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毒性”稍微弱一点的鸡汤告诉你,这是必要条件,也即是“只有…才”的关系,你只有努力了,甘于奉献了,才能获得成功,走向人生巅峰。

人们后来为什么这么痛恨“鸡汤”,就是因为真正在生活中实践时,发现并不是这样的。我努力了,拼搏了,却不一定成功;而旁边一个谁谁谁,并没有付出什么东西,却“躺赢”了一切,于是,开始痛骂这类的“鸡汤”。

那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真实的世界是,无论你做什么,都是在选择一个应对和适应世界的策略而已,每个策略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概率。努力、奉献,他们既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它们的作用是,增加成功的概率。强调一遍,是增加概率,而不是就能带来成功。不要去想着做点什么就一定成功,或者不做什么就一定不成功,世界本来就到处充满着各种偶然因素的。但也别忘了,我们能控制的只有我们自己,把自己做到最好,就是最大的增加这种成功的概率。

同样的,我们也要警惕那些“不接纳各种鸡汤”的行为。其实,这不过是自己在为自己停留在当前的舒适区而找的一个借口而已。现在很多人在知乎上、微博上看了一些东西,厉害的“翻墙”接触了一些信息,了解了诸如“韭菜”这类的一些词汇,就以为这是“开眼”了,“触碰真理”了,就对一些正能量的东西“嗤之以鼻”了,冠之“洗脑”,“五毛”之类的污名。殊不知,这正如“盲人摸象”,每个人都只是摸到了自己所感触到的那面而已。

所以啊,“毒鸡汤”要不得,人们得学会有个理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完全不接纳“鸡汤”,就也得反思反思自己,是不是心灵已经“营养不良”了,正需“鸡汤”补一补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好论论“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