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在其直播间带出年轻人为何会躺平和摆烂这样一个话题,顺便发表了其见解,概括起来就是说,第一,年轻人构筑自己理想的能力很差,简而言之就是不知道自己应该为什么去奋斗,第二,就是年轻人对于现实状态憧憬得过于理想化,在现实面前丧失勇气和行动的能力。
生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要吃饱饭,穿暖衣,这样的人生目标早已没有困难,只要不是懒得出奇,保证基本生存肯定是没有问题。那按道理,年轻人到了社会,应该是信心满满,在保证自己生存的基础上,一步步通过努力迈向更好的人生,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包括三十多岁的已经不算年轻了的人,并没有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状态。
究其原因,到底是如俞敏洪所说那样主观原因为主,还是客观因素占先?
躺平和摆烂,如果将其定义延伸,可以发现在欧美和日本,早已有之。作家杰克·凯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美国的垮掉的一代,大前研一定义的低欲望社会,蹲族和平成废宅等词语的兴起等等,说明这种情况在日本、在美国、在中国、在欧洲,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
具体到每一个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美国作家笔下的“垮掉的一代”,还是大前研一著作中的低欲望青年,都是在以某种自我的方式,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话语权做出抗争,只是前者是以嘲讽、谩骂甚至对抗破坏的形式,后者是以消极和放弃的方式。
二十世纪,美国和日本先后经历了经济的高度发展,无论是国家经济总量还是企业的发展壮大,都在纵马狂奔。世界财富500强榜单上所有公司的平均年龄为69.2岁,其中最年轻的世界500强公司是来自中国雷军创立的小米,公司成立至上榜仅用时9年,最年长公司是法国的圣戈班公司,1665年创立迄今已超356岁。欧美和日本的上榜公司平均年龄较高,上榜公司的平均年龄均超60岁,美国为79.5岁,中国上榜公司的平均年龄仅为34岁。也就是说,世界上各个行业统治量级的企业基本上都诞生和发展于这一百年间。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快车的一路驰骋,西方价值观体系下和美国和东方文化主控下的日本,却都经历了年轻人躺平和摆烂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和日本的情况有所区别。美国“垮掉的一代”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美国正站在它国家力量和经济繁荣的峰巅,但整个社会却弥漫着着严重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麦卡锡主义的政治高压,人情的虚伪,统治文化的高傲,使饱受忧患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但是,伴随着心灵的空虚和迷茫,他们又产生不出积极的社会理想和明确的行动纲领,这一无法解决的矛盾使得他们的心理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转而用病态的内向自我探索,以及向外宣示的、放浪形骸的“脱俗”来对抗社会。
日本社会是怎样一步步将日本的年轻人逼向躺平的生活呢?
1989年,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病逝,55岁的皇太子明仁登基,于次日起改元“平成”,这标志着平成时代的开启。那一年日本风光无限,股市接近当时全球总市值的一半,紧接着是房地产起飞,日本企业不仅把国内房地产价格推向高潮,还疯狂购买国外房产,其中三菱拿下美国国家历史地标洛克菲勒中心的控制权,可作为标志性事件。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衰退却在悄无声息的朝这个国家走来。1991年,日本楼市开始崩塌,经济泡沫开始破裂,全民狂欢瞬间落至冰点。银行缩紧信贷,工厂大量倒闭,大量依靠贷款的纸面富翁沦为负债者,企业开始裁员,失业席卷全国,底层老百姓开始找不到工作,更买不起房。随之而来的是生育率逐年降低,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重压之下日本青年开始不工作,不交友,不消费,不结婚,不生娃,全面开启躺平模式。日本所谓的“平成废宅”们,躺平始于经济的崩盘,长于经济下跌之中,很多亲眼目睹长辈陷于失业,房屋被收,于是乎,长成的他们对拼命工作谋生,购置房产,扩充资产,养育小孩,超前消费等均无兴趣。
其实,经济的好与不好,导致的穷和累,迷茫与不满,只是导火索。
这一下,我们回头来看俞敏洪所说的,年轻人主观思想上出了问题,这个论点是正确的,也是错误的。
正确的是,无论先前我们所说的躺平和摆烂的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期的群体,做出不符合社会应有或者主流文化所主张的行为时,那一定是这个群体本身的思想产生了偏差;错误的是,这个只是表面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教员说过,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那末,问题是,根本原因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