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小球虽然背离了原著的底色,但依然值得高分

- 1 -

有争议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看。

如果你从没有看过刘慈欣的小说,也不是科幻粉,电影《流浪地球》你会打70分,分数给了特效和情怀。

如果你自小喜欢科幻作品,尤其是曾经为《三体》沉迷,电影你会给80分,虽然他与原著情节的重合度非常小,但却高度还原了原著的恢弘想象。

如果你热爱科幻,高度认可刘慈欣的创作,又恰好是吴京的粉丝,那就纠结了。

你只能怀揣着一颗忽冷忽热的心,如同面对一个自己寄予无限厚望的孩子,既惊讶于他的成长,又为他的不足些许失落。

五星太高,四星太低,只能给一个尽可能接近的分数。为观影过程中能直接感受到的认真和诚意,更多的是一份希望和鼓励。

这是电影《流浪地球》所以高分的原因。

或者这么说更直白。刘慈欣的科幻成就,吴京的正能量形象,都是当代中国最具好感度的存在。这两种因素的结合,更加考验导演和整个团队的能力,拍好了,会火得超出想象;拍不好,就会死得很难看。

现在这份答卷已经交出。作为2019年贺岁档最热的电影,《流浪地球》已经刷屏了好几天,总票房突破20亿,成为内地影史第14部突破20亿的电影。

无论你是力挺此片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还是对电影观感平平,我都觉得,能抽时间去看看还是好的。因为在很多年后,它必定会经常被提起,被回忆,被比较,被评判,被景仰。

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它当然有很多槽点,我不会做天体物理学的硬伤分析,就以普通观众视角而言,有两处至关重要的情绪燃点都没有能达到效果。

一处是吴京饰演的刘培强请求联合政府号召各国救援队支援引爆木星的方案遭到质疑,此处他应慷慨陈词,或悲愤或激昂,不知为什么从音乐到台词,都显得很疲惫。

还有一处是韩朵朵在全球广播中请求支援时,虽然导演和编剧考虑到了一个女孩的立场,让她的表现显得可怜兮兮,但是却与气氛有些违和。当时的情形是,地球将亡,英雄末路,观众的情绪正处在恐惧、紧张与期盼的临界点,然而一下子被泄了气。

虽然女性观影者的泪点往往会在这个地方被触发,但也会觉得这就把作鸟兽散的各国救援队呼唤回来了,多少有些牵强。

尽管如此,这部影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亮点还是很多。

- 2 -

作为刘慈欣小说改编的电影,它在残酷与温情间做了最好的平衡。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为什么如此令人喜爱,就是因为他既有硬科幻严谨的科学逻辑,又充满了文学作品丰富的人文感情和哲学思辨。

它不仅读得过瘾,还令人沉思,满足了读者多方面的需求。

我常常惊叹于他作品中的极端残酷与极端浪漫,如果说这是一个作家的功力,不如说这更是一种过人的天赋。

刘慈欣的作品有时候是真残酷。

我记得他的早期作品,大概是2001发表的《乡村教师》中有一段描写,残忍得让我根本不敢去看第二次

讲的是村里女人生孩子难产,接生婆问男人和婆家是保大人还是保小孩。男人想知道孩子是男是女,知道孩子是男孩,就坚定要孩子,于是把奄奄一息的老婆抬到驴子背上,让驴子绕着院子走,院子里满地都是血,产妇昏迷也全身是血,硬是靠颠簸把孩子给挤了出来。

因为阴影太深刻,一直到今天,我无论听说哪个男人想生儿子,都直觉这个人心里住着魔鬼。

《三体》中也有一段描写,广场上停留着许多等待起飞逃亡至外星的有钱人的私人飞船,周围还有慌乱的人群,因为收到了错误的袭击信号,许多飞船不顾一切擅自起飞,于是无辜人群被飞船起飞的气流抛向半空坠落,被火焰瞬间焚烧为灰烬。

有人说过,刘慈欣的残酷是一种魔幻的残酷,你明知道一切都是假的,但在这个宏大而精彩的假局里,在急促危机的情节推动下,你居然会产生理解和认同。

残酷和悲情才是刘氏科幻的底色。

电影其实很大程度上更改了小说的底色,宇宙广阔,地球冰封,人性的扭曲和疯狂如何被放大,几乎导致整个流浪计划失败等等,电影都没有说。

这也是很多原著粉丝不能接受之处,他们最钟爱的原著小说的悲怆气质、思辨色彩,如同站在上帝视角一般看到人类的无知、无能和无力的强烈感受,都被轻描淡写地带过了。

可是,恕我直言,如果电影不做这样的改动,口碑会不会好不知道,但大概无法在大年初一作为贺岁档登上银幕了。

文字和影视的最大区别在于,文字给人的想象空间更加广阔,人们在文字的世界里,可以承受更加血淋淋的现实,有时候会让你加倍害怕,但同时,你可以充分地通过想象进行心理自我松绑。而通过影视呈现出来就不一样,视觉的冲击会更加强烈。

当然,私下认为可能有更主要的原因。我们在《后天》《2012》这样的美国大片中所看到的,人类灭顶之灾来临之前,官方的各种表现,普通民众的遭遇,人家是可以放在自己老家拍摄,自上而下爱怎么拍怎么拍,但对我们来说恐怕是不方便的。

还是改成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更加稳妥。

在这点上,我觉得不能把剧组当圣人,还是要以宽容的心来看待。

- 3 -

电影把浓墨重彩放在了“希望”和“回家”两个字上,无论是从公映时间还是国情上看,都十分贴切。

从这个角度看,影片在很多环节,确实拍出了真情实感,演员的表演居功至伟。

吴京在还是《小李飞刀》中的阿飞的年代,长了一张娃娃脸,自带一种男主身边打手的气质,也就是有点帅但是不会抢镜,超能打又不会比男主酷。

因此演了那么多年的戏,正派反派都试了个遍,大家对他的印象也只是能打。

自从《战狼》之后就不一样了,整个人绽放一种终于找到自我的光环,银幕上的自信和演技都爆棚。

吴京不年轻了,没有像身边同龄演员一样注重容颜的保养,娃娃脸的痕迹终于完全褪去,脸上的纹路逐渐刻画出了硬汉的气质,只有开怀笑起来的时候会有一点当年的影子。

这种反差让他严肃的时候看上去沧桑和忧郁,但是笑容却显得纯真而温暖,流泪的时候,鱼尾纹也会衬得更有故事。

我尤其喜欢他的眼神,在演硬汉情节的时候总是透出一股决绝的狠劲。

再说吴孟达,人们提起他,立刻会想到另一个名字———周星驰,香港“无厘头”电影的开山鼻祖。世人对吴孟达的固有印象就是周星驰身边唯唯诺诺、窝囊透顶的“无能老爸”。

所以当《流浪地球》中正派愁苦悲情的爷爷形象出现时,很多人都反应不过来那是吴孟达。

喜剧演员并非演不了正剧,真正伟大的喜剧演员,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容易快乐,而是比别人更敏感。他们对愉快情绪的感知很敏感,因而总能找到观众的笑点,但如同双刃剑,他们也对悲伤的情绪更敏感,要遭受常人双倍的压抑。

这也是为什么,喜剧演员很多都会患上抑郁症。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把悲伤留给自己的人。

对于这样的演员,我们应该感到由衷的敬佩。

吴孟达踏入影坛二十多年,从未主演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全以陪衬身份出现,从不务正业的老爸,到颓废无能的警察,几乎演遍市井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以其丝丝入扣、不留痕迹的表演方式,成为为数不多靠演配角而红遍港台和内地的明星。

事实上,爷爷的角色演得非常成功,他是一条贯穿着全篇的交织着悲情与希望的主线,他因地球的灾难失去了女儿,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却也是带给主人翁刘启和韩朵朵生存希望的人。

而且,爷爷死去的那一幕,凄凉而悲壮。这个老戏骨,眼神里全都是戏。

**

- 4 -

最后想说,我很喜欢《流浪地球》这个名字。本来,它可以取名为《逃亡地球》,或者《地球最后7天》之类,幸好它没有。

看到这个名字,就会想起《三体》中最后一册,是以一个浪漫的故事开头,一个年轻人在临终前意外获得一笔巨款,他买了一颗星星送给自己暗恋已久的女孩,尽管对方对他几乎毫无印象。

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比微尘还渺小,但人类的精神和情感却可以超越无限的时空。

这是刘慈欣式的浪漫。

那些胡乱给电影一星的人,他们至少没有仔细地看过原著,甚至可能连电影都没有去看。他们纯粹只是嫉妒一切的成功。

还好,电影本来就不是为这样的人创造的,电影的发展也不会为这些人所左右。

戴锦华说过,在电影当中,你可以找到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一切。你可以找到最高深最玄妙的思考,和最形而下的追求娱乐和梦想。

而《流浪地球》是多么好地在诠释电影的这种精神。

科幻世界恢弘瑰丽的幻想,让我们可以经历有生之年都不能经历的事情,游历我们的肉身无法到达的地方。

它还能带给我们某种意义上的警示,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我们都不自觉地认为生存是唾手可得的东西,这是一种幻觉。

在农历新年,虽然并不喜庆,带给我们这样的故事,能有这样的品质,它值得每一位观众的善待。

顺便说一句,这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实在不怎么样,放到实际情况中这么感情用事,早就被一枪毙了爽快。

期待下一部会有所突破吧,没错,我相信会有下一部的,而且会更好。毕竟有时候,希望比什么都重要。

- END -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浪小球虽然背离了原著的底色,但依然值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