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这个账号,就能明白普通人如何抓住互联网的红利

大家有没有在dy上刷到过这种账号,内容很淳朴,小城镇或者乡村风格,不开直播也不带货,点赞评论互动却很多。

仔细一看,粉丝都破十万甚至有破百万的,这种随手拍的乡土人情,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看呢?研究了一段时间我终于想通了,这类账号是拍给异乡游子看的。

拍这种vlog也不累,出去走走,手机一拍就行了。观众却看的津津有味,因为那里有我的童年,我们会对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公园看半小时,回忆儿时的点点滴滴;或者盯着熟悉的乡村小路和田园地头,想念自己的家人朋友。

出去打工的,谁都会时不时有点思乡情结,看看他的小视频就有一种怀旧的感觉。

更精彩的来了。他怎么赚钱?呵呵,卖房子。他的观众是异乡游子,而恰巧这些外地打工人,就是本地开发商的最爱。小地方的人不喜欢看广告,而这些外地游子最喜欢看老家的变化。

看完这个案例是不是挺震惊的,这个模式普通人都可以复制,根本不需要过多的投入和团队包装。

一说到红利,有些人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红利,也不去研究提前“打桩”的方式方法,改变思维方式,就直接冲进去,被人割了韭菜;也有些人一味的相信,普通人不可能抓住红利,所有抓住红利的都不是“普通人”。

还是那句话,如果在你眼中,非要成为李佳琪一次性挣够一两个亿,才能算分到红利的话,那其实所有时代的红利都跟普通人没有关系。

就像十几年前的互联网企业,企业获得了市值百倍的增长,高管们拿到了百万年薪和高额激励金,而你就算是个碌碌无为的普通员工,也能拿到一个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工资,比别人多拿的那一点,就是你享受到的行业红利,因为别人跨不过的是5000工资门槛,而禁锢你的却是一万元而已,同样的能力和学历,你多拿的那五千块,就是行业给你的红利。

知名视频网站——Youtube,就曾统计出这样一组数据:以每月2000万用户计算,Youtube每天会有1亿的下载量,而上传量只有65,000,这相当于每1,538个下载中只有一个上传。

这个数据同样适用于文字的创作,例如,在雅虎社区,用户的1%会建立一个群组,10%的用户比较活跃会发表内容(包括回帖与发帖),而其他人都只是单纯的浏览。

以上数据,就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正在逐渐成型的一个经验法则——1%定律:

如果在网上有100个人,只有1个人会创造内容,10个人会与其互动(评论或者提供改进意见)而其他89个人仅仅是浏览。

也就是说,如果你已经有了互动的习惯,你便是互联网世界中的11%;若你已经在主动创造内容等等,你便成为了那1%。

近些年我们关注到从pc端到移动端,从公众号、知乎、小红书,到抖音、B站、快手,各种细分领域的博主都在百花齐放。

「带三四线城市阿姨们跳操的300万粉丝账号每月做到了4000万流水。」

「带宝妈读ABCDE的100万粉丝英语账号每月毛利也在200万……」

很多人甚至是误打误撞闯进了这个领域,如何出卖自己的时间,决定了赚钱的效率。

按照出卖时间的方式,可以把赚钱的方式分为三种:

第一种,把时间卖给老板。

这种是最常见的打工人的模式,按劳分配。

第二种花钱买别人的时间,作为资源分配利用起来。

这种就是资本杠杆的力量。

第三种,把自己的同一段时间,卖给n个人,源源不断的人。

这种模式,换做以前也并不突出。

常见于作家或者发明家,写本书或者发明个灯泡可以把自己的时间卖给n个读者和用户。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学习编程、写作的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低,而由于谷歌、FB、微信、抖音这些内容分发平台的出现,

让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和传统媒体同样的内容分发能力和影响力。

你可能又会问了,想把自己的时间卖给N个人,是不是先要有时间去做内容,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尝试怎么办呢?

但问题恰巧就是,你需要花时间去多做尝试,才能知道你更适合在哪个细分的领域去深耕。

那如何才能多去做各种尝试呢?这就需要你试错的成本足够低。

如果你需要借钱去开个公司或者店铺,一旦失败了,就需要花很多时间从坑里爬出来,别说红利和你无缘,可能日子都要一落千丈了。

现在什么领域的尝试成本最低呢?

那一定是做和互联网相关的事情成本足够低,而且运用得当,初期也不会影响你目前的工作和生活。

很多人又会说,既然门槛这么低,大家都去做,还有机会赚钱吗?

这真的不是一个抬杠的问题,没有冲动的入场,恰巧说明你的思维有所提升,我们需要明白几个底层的逻辑:

1、互联网的很多项目都是赛马机制,坚持下来的人才是胜利者,何时入场都不会晚,关键是你是否按游戏规则能坚持做下去;

2、现在的确不是增量时代,而是存量时代,市场上无论是产品还是项目都不缺,数量上永远是红海,而质量上才是蓝海;

3、做的过程中,你拥有的思维和认知上的提高,才会让你能及时的看清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懂这个账号,就能明白普通人如何抓住互联网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