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城记

      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二十四城记》半虚半实纪录了中国三线建设时期几代人在大时代洪流中跌宕起伏的命运。一个厂、一座城、一个国,与王小帅的《青红》、毕赣的《路边的野餐》一样,电影胶片让我倒退到那个热气腾腾的场景和人物中,看着别人的命运演着自己的故事。

      “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二十四城就是宋人赵忭笔下的成都。

      70年代,我和外婆从贵阳到成都经过重庆,第一次体会了火炉天。晚上睡在硬邦邦的凉席上,周围的蚊子叫、江边的汽笛声、天麻麻亮船工的吆喝声,我失眠了.....后来我相信,原生环境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此再热都不睡凉席。到了成都发生什么、见到过什么、我记不得了,记得汤圆好甜,叫:赖汤圆。

      那时,和《二十四城记》里描写的一样,302厂正是红红火火、意气风发的时刻。从厂出来的子弟都自带国企职工的清高,一个个听惯了大设备的轰鸣、看惯了浓烟滚滚引以为豪的大烟囱、穿着自己厂里发的劳保衣服皮鞋、喝着自己厂里生产的汽水、欣赏着厂艺术团的表演、受着子弟学校的免费教育.......在这座城,我们这些孩子无忧无虑、自命不凡地长大着,各自演绎着自己的人生。

      80年代,我和母亲去了2次成都,坐着绿皮火车摇啊摇2天2夜,这时候的成都在我心里是一座能和302厂媲美的地方,有天然气、有杜甫草堂、有荷花池市场、有好多小吃,在母亲的口中:衣服和菜便宜很。当然还有大舅家宽敞的房子、大学里骑自行车上学的大学生、学院博物馆里的恐龙化石,“腹中有书气自华”,这句话搁在成都大舅身上太合适了,在那大舅教我怎么使用电脑,再次接触电脑已经时隔7年以后了。

      90年代到10年代,见过了北上广,二十四城在我心里俨然变成的小地方,与我而言,成都就是大舅,大舅就是成都。后来大舅去世了,成都便疏远了。

      在北京的日子,每天上下班夹在拥挤的地铁里我都会反反复复听赵雷,喜欢上成都的玉林路,想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3年前的成都火车站多少颠覆的我对玉林路的向往,破旧吵杂,感觉整个城市几十年没有进步。来到商业气息浓厚的宽窄巷子,人工雕琢的氛围也不是我所喜欢的。就这样,我和豆豆商议,大学基本不考虑成都。

      3年以后,没想到命运弄人,走进成都川大的校园,岷江环绕,鸟语花香,穿梭来往的自行车,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似乎一下子把我带到80年代的那个成都....…就是这样子,我和二十四城真的就离不开了。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因为一个人,我要重新爱上一座城,好吧,那就看尽芙蓉繁华开,水绿天青不起尘!

        ——献给那个在二十四城读书的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十四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