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噪一时的P2P,终于惨淡谢幕了

11月27日,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宣布:截至到今年11月中旬,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已经完全归零。

P2P,peer-to-peer 的简称,意思是“点对点”。和它的名字一样,P2P网贷来自于海外,由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博士于1983年首创,为成千上万的穷人,尤其是妇女,提供小额贷款。之后,借助互联网的发展,这个模式迅速壮大。

P2P网贷的本质是借贷关系的中间人,是撮合成交的信息中介角色。P2P平台收取的只是交易手续费。在国外,P2P网贷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是,当这种模式被引进到国内时,发生了变种——P2P平台,不再只是简单的信息平台,还担任了信用平台的角色,通过自我担保、份额拆分、期限错配等形式快速扩张,实质上是在玩自融,搭建着自己的资金池,本质上变成了非法集资。

1. 中国P2P 兴亡史

2007年,中国第一家网贷平台“拍拍贷”成立,当时,做的还只是纯粹的信息中介生意。好几年内,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2012年,由几位海归成立的“宜人贷”,开始变质——将多个借款人打包,包装成新产品,兜售给投资者,做的是类影子银行的业务。

很多人都发现了这一商机,乘着万众创新与互联网金融的春风,P2P机构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迅速遍地开花。这些机构开出了诱人的高收益率——普遍大于10%,有的甚至超过了15%,还宣称“保本保息”,一下子吸引了巨额的资金。

2017年,P2P网贷平台高达5000家。当年7月,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突破了5万亿大关。

这场烟火来得快,去得也快。2018年,金融去杠杆,叠加国际贸易摩擦,市场上资金紧缩。著名的高返平台唐小僧突然暴雷,拉响了P2P爆雷大潮的导火索,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大溃败,各大知名大平台陆续爆雷出事。     

2. P2P失败的缘由

P2P平台,从一出生,就有着致命的缺陷。

要返还客户10%以上的收益率,再加上渠道成本,P2P平台的利润至少也需要12%的利息才可能回本。但是,实体企业中,有多少行业能负担得起12%以上的融资成本呢?既然负担不起,这么高的回报从何而来,大家也能猜想得到了。

对于P2P平台来说,必须至少拿出和同行一样的回报率,才能持续吸引到资金,归还以前投资人的利息和本金。但如此高的融资成本,找到的客户只会是那些小额、分散的,在传统银行里融不了资的次一级客户

和保险公司一样,P2P平台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的问题。也即,只有面临较高风险的人才会主动购买保险,而因为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并不能完全了解受保人可能存在的风险。P2P平台也是如此,客户因为有很高的违约风险,因此被银行系统拒之门外,才会主动找P2P平台融资。P2P平台同样也无法掌握客户面临的风险度。

总之,平台在融资成本上比传统银行更高,客户又比传统银行劣质,风险管理能力也还没有建起来。这是P2P经营模式的硬伤,使得平台异常脆弱,经不起一点点风浪

更何况,很多P2P平台,并不是真正在做贷款业务。他们要么是设置假项目吸引投资,实际上融资来的钱用于自身的发展或对外投资;要么就是庞氏骗局,对外采用高额利息为诱饵,借新还旧,资金量达到一定规模后直接消失,压根没有还款意思。

那些投资给P2P平台的风险投资人、平台股东们也都知道这是在玩十个壶七个盖的游戏,只是,总有自己不会是最后一波的侥幸,期望能割下后面一波人的韭菜。

等到大环境变了,监管变严了,市场上资金不继,借不到新钱,如何还旧钱?有几家先顶不住,倒了。大家闻声色变,纷纷去自己的平台上提现,又挤兑倒了一批。恐慌漫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更多更大的平台也会发生断流风险。

央妈的介入,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也防止了泡沫膨胀得更大,一旦破灭,损失更加痛彻入骨。未来,政府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只会更加规范化,更加常态化

只是,本以为,行业经过洗涤重整,至少会留下几家优质的头部平台。没想到,P2P寒冬之后,根本没有春天,我们等到的是归零的消息。

从无到有,迅速繁荣,瞬间消亡,P2P怕是最为短命的行业之一。或许,很多年后,人们根本记不得这个词了。但是,在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游戏中,没有一个赢家。中国人为此交了上万亿的学费。希望交过这么昂贵的学费后,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名噪一时的P2P,终于惨淡谢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