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禄
一、理性:曾经的骄傲
我相信,今天“理性”一词仍被看成是褒义词,尤其对学理工的,把理性作为优势,希望继续发扬。对不时冒出来的本能冲动给予压制,至少是弱化。
当然,理性给了我不薄的回报,在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考上清华,获得硕士学位;在工作和职业中理性选择,开办公司并生存下来。日积月累,多少有些进步。内心意识仍希望将理性发展,不受或少受内心情绪、冲动的影响,以期取得更大的成绩——很长时间我就是这么想的。
然而,这是有代价的。
二、团队和关系遇阻
慢慢地,也感受到了一些不顺,甚至无力。尤其是在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中,习惯的理性、讲道理,使团队关系和人际关系变得疏离、淡漠,对人和事越来越挑剔——按照理性“应该”达到的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感受越发迟钝,甚至冷漠,有了越来越多的不满和苛责,同时对他人的情绪波动感到烦躁并拒绝接受。
有人跟我说:你说的道理事后想来大部分是对的,但在当时就是心里不舒服,所以抗拒和争执;有人反问我:没完没了地和女人讲道理,非要向你道歉,你的格局在哪里?
难道道理是可以不讲的么?
三、追溯:理性的局限
误打误撞,我走进了PCP教练课堂。满心疑虑,它适配我的需要吗?
上课、小组会、教练练习,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有什么感受?把我问怔住了,重要的是我的思想,而我的感受重要吗?我的感受我自己都不知道,需要说出来和人分享么?
一脸懵。
没办法,教练就是关注当下的状况,自己的、他人的,不知道感受也得去识别,看不出别人的感受得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去猜。教练过程中,彼此状态和感受的交流贯穿始终极其重要。硬着头皮去学,去练,费死劲了。
四、理性主义的局限
作为“脑中心”的理工生,总是要道理说通了才会信,以及去做。恰逢法国大革命230周年,依稀记得“大革命”的源头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基础是“理性主义”。我把那段历史找来重看了一遍,反思结果令我不敢相信——正是理性主义催生了“暴力革命”。这顿悟是我的“啊哈”moment。
理性(大脑皮层意识)是人类的独特优势,是区别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然而,如果把“理性”推到极致,作为判断一切人和事的标准,将导致可怕的后果——后世奥地利学派哈耶克称之为“致命的自负”。
从不同信念、不同侧重点和不同角度出发,用各自理性推导的“道理”结果若不一致,则难以妥协(类似“一根筋”),终导致冲突、革命或战争。
理性主义经由启蒙运动生出法国大革命;又绕道英国,形成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效益主义),经边沁学生罗伯特·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再传导到列宁、斯大林暴力建立的“前苏联”——历史验证是失败的。
完全用理性来构建人与人关系,可能导致“自我”(大脑皮层)过于强大,进而“固执”、“功利性”、“自我中心”、“完美主义”等。这背后的逻辑比较复杂,篇幅所限此处略去500字。
这,是忽略感性的结果。忽略了人是从生物“演化”而来,人生来具有动物性抹不去的“本我”。
五、人性:一切的基础
后面,从苏格兰启蒙运动(大卫·休谟、亚当·斯密等)找到了线索。人以及文明是演化而来,不是可以用“理性”来重新构建的。人是有限理性的,“非理性”(感性)占大部分比重,这也是今天“行为经济学”的基础。试图用理性的宏大目标去“构建”人和社会系统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职业流水线上,我有幸也不幸被打造成了一个“精品”,然而这些环境、基础和我自身,对人性的复杂性、完整性都重视不足。
广义的人性至少分为:动物性(本能),狭义人性(感性、理性)和神性(灵性)。感性和灵性是人性不可缺少的部分,缺少它们,人性将导致冲突,甚至失调。
在生理上,我们把脑定位为理性的,把心定位为感性的。脑总想把自己与他人划分界限,相互比较,护住自己的那部分,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而心却相反,渴望彼此联结,相互分享,它想让我们看到我们之间并无分别,本质上是相同的。
唯一能够消弥理性观点的差异,形成共情和互助的,是心的联结与弹性——它是冲突的缓冲带和关系的润滑剂。
六、全面发展:至自我实现
值得欣慰的是“演化”的概念。我们是宇宙演化进程中的一个点。这个点位置在哪里(贫富、职位、天赋等)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从这个点起步:学习、练习、演化、成长,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极至的幸福。
存在不同于占有(弗洛姆语)。存在首先是接纳,全然接纳当下的自己,接纳本我(包括小鬼、大象、阴影)、自我(包括面具),以及超我(道德与良知)。把我们的原始冲动、欲望和情绪引向一个社会可接受的形式,同时又不跟它们完全失去联系,它们是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源;发展自己的良知,却不致于过分地批评和责罚自己;推己及人也接纳他人的“本我”,理解他的原始冲动、感受和需要,对他人和社会全然接纳进而形成积极的看法。
七、教练:要帮到别人,先修炼自己
由于有强大的理性“执念”,我在教练进阶中,感到比较吃力——吃力于放下自身已有的 “判断”,感知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所以先修炼自己。首先修炼心的感知和觉察,修炼接纳与包容,修炼脑和心的比重和平衡。权重多少合适我不清楚,只知道要增强心的敏感性。相信自己、相信直觉,听从内心的声音。在对大学生小D的公益教练中我体会到,当信任自己的感受,不做过多的“思考”时,跟被教练者的交流会顺畅很多,更能够进入敞开交流的状态。打开自己的心——这是我教练进阶中最大的收获。
脑(理性)可以让我们去创造想要的一切,而心告诉我们什么是想要的,什么是值得去创造和追求的。拓思是这样一个修炼场。修了一年,同学们反馈说“禄哥的改变很大,感受比以前强了很多”。
教练之路,我感觉逐渐上道,感觉到自已理性的“预判”在逐渐觉察和放下,与被教练者渐入“同在”与“陪伴”,感受到心的交流。我知道路还很长,但很有趣。
2019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