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 死亡是宇宙最伟大的发明

在结束语里,再聊聊创新的意义。

公司生死与人的生死

一个组织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像一个生命体。与生命体追求长生不老类似,组织也会追求基业长青。但市场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都很难对抗。

就好比一个人,他可以通过锻炼身体让自己强壮一些,甚至能多活几年,但不可能做到长生不老。

大自然很聪明,设计出生物的死亡、突变、繁衍的机制。而组织,也可以借鉴它。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的一部分转化成下一代,以实现“永生”。粗浅理解,就是在现有组织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各种形式的孵化,创造各种条件来促进新业务的成长。

这么做的前提是:鼓励犯错、允许失败,等等。

大公司会越来越重视自下而上的微循环和体外循环,会越来越认识到公司的边界其实并不需要那么清晰,也会越来越重视“毕业校友”这个群体。

要建立这样的机制,公司和产品的拥有者首先需要做好心态的修炼。如果对生命的理解还停留在个体层面,无法逃离自己现有的“肉身”,因而惧怕死亡,那是做不好公司的。一个组织,更需要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大公司的窘境

可是创新出下一代产品谈何容易?

回到产品业务层面,为什么过去的成功反而会成为创新的阻力?这里的问题,《创新者的窘境》一书里说得比较透彻:

所谓的“窘境”,就是说管理良好的企业,由于它的管理良好,使得它对于一个特定的“价值网”(或者叫“生态系统”)来说很成功,也正是由于它的管理良好,或者说,是对于某“生态系统”的过度优化,使得它遇到另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会遭遇失败。

具体来说,成功公司的常规管理方法是:

  • 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大力投资他们希望得到进一步改善的技术。

  • 争取更高的利润率,以更大的市场,而不是更小的市场为目标。

在碰到新兴生态系统时,现在的成功企业无法进入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五种:

  • 第一,企业的资源配置已经定型,不只是内部员工,更不是几个高层管理者,而是包括固有的消费者、投资者与合作伙伴等等,整个产业链的既得利益会阻碍企业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

  • 第二,新兴“生态系统”刚出现时,往往规模太小、利润太少,无法满足成功大企业的增长需求。

  • 第三,技术的发展,通常会快于市场需求,新技术刚出来的时候,有时会显得“指标落后”。

  • 第四,新兴“生态系统”的“新”,也“新”在“消费者”上,成功企业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重视客户,而如果执着于现有的客户,就很可能对新的消费者视而不见。

  • 第五,大企业用的市场分析方法都是偏优化、偏执行的 ,无法应对变幻莫测的新兴生态系统。

大公司破局的方法

回到大企业视角,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创新者的窘境》里也给出了方案。

简单地说,就是从大企业中独立出一个小分队,让其试水新兴“生态系统”。小分队可以去找新的消费者与市场,可以满足于较少收益,可以有独立的流程和价值观,并且可以获得大企业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

独立的流程与价值观,可以让小分队不受束缚,而源源不断的资源,可以让小分队相比于外部创业团队而言,拥有更多的优势。

但不乐观的是,一个大企业又能“生”出多少个这样的小分队呢?潜在的新兴生态系统那么多,又怎么能找准呢?大公司唯一的优势就是可以输入资源,而资源对成功的重要性有多少?其实也很难量化。

放到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胜利者总是那些不怕死的。冲进各种潜在新兴生态系统的海量小公司,他们中间,最终有极少数在新兴生态系统里存活下来,其中又有极少数小公司成长为大公司。过一段时间,这些“大公司”又要开始面对被下一波新的小公司打败的危险,这就是整个商界生生不息的内在机制。

“更快的马”是渐进式创新,“汽车”是颠覆式创新,这两种创新里,前者好比个体生命的延长,后者好比群体生命的繁衍。

和生物体一样,产品是活的,公司是活的,生态系统是活的,都有自己的“生老病死”。而创新,就是我能想到的唯一的永生之法,这是用群体的创新来对抗个体的死亡。

更大时间尺度上的创新,一定是群体层面的。于是,个体的死亡有了意义,也就是为群体释放出了能量和资源。没想到,死亡居然是宇宙最伟大的发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结束语 死亡是宇宙最伟大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