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潇《重走》

在民国历史中,“西南联大”是个特殊的存在,我对它充满了好奇,却也一直没有主动找机会去了解,所以杨潇这本《重走》倒像是把这段历史到我面前了。

图片来自网络

拿到书的时候,我被它的封面吸引了,展开封面,被遮住的部分正是一张“长沙临时大学西迁入滇示意图”。这对我这个完全没有地理概念的人简直太有用了,现在做封面设计的人都那么有心了吗?前段时间看马伯庸的《两京十五日》,也有一张地图,我大为欢喜。

杨潇记者出身,《重走》是他带着记者的视角沿着西南联大同学们从长沙到云南的路一路“徒步”(有时候也坐车)的所感所悟。我和朋友交流过这本书,她说自己看了200多页没有看下去,觉得很无聊。整本书660页,看完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朋友说的无聊我能理解,因为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西南联大学生日记或者历史材料,作者自己感悟的部分算不上多,所以无聊也确实有之。合上这本书,回想我自己能看下去的原因,除了对西南联大的好奇,还有同样是记者,作为同行我对他这段经历冲满了好奇,虽然书中写他奇遇的部分算不上多,还有就是我也非常想了解从记者到作家,这两种身份之间的异同在哪。

说回到书的本身来,确实是有一些感悟的。作者将西南联大学生的日记、回忆录还有沿途的历史事件以及自己重走的感悟编织在一起,三条行进,制造了时空交织的奇妙蒙太奇,同时也非常巧妙地处理了非虚构写作中真实和合理想象的纠缠。

图片来自网络

“从酒店出来时,我一直在想旅行团那一带年轻学子和他们的老师们,他们有幸学贯东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两代学人,却不幸被卷入一系列的战争与革命……”作者的思考也同样是我对西南联大充满好奇的原因,但本书的焦点是行走这段路,并没有探讨更多的青春、生命的意义。那样一群担负着国家命运的青年人在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下,颠沛流离,他们想的更多的是未来还是当下?或许也在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当下的痛苦磨难中一日日的挣扎,而这种挣扎又在风尘仆仆的三千多里行走中一步步损耗或者加强?

“小哥姓张,开摩托车送人送货,可往上三代也是永宁的大户人家……以前我们这里很出名的,八大庙,听老一辈人说,我们这里以前都是人山人海的。”作者一路行走中路过很多城市、见到了和多人,这些城市和家族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从寂寂无名到风光无限,同样再次因为历史背景和特殊历史事件再次陷入失落。人们在谈论它过去的荣光时有自豪,但更多的是无奈。这不禁让我想到,如果把时间拉得很长很长,那么我们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荣衰不外乎若干偶然事件促成一个偶然结果,那么干脆全心全意过好此刻,让当下每一个决定都问心无愧。

要不要推荐这本书呢?我想如果你想暂时逃离自己悬置、漂浮着的空虚感,倒也不妨读一读这个当代青年人的,如果80后还能算青年的话,不妨读一读这个当代青年人与前辈的神交和思想感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杨潇《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