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你的內在小孩》書摘筆記五


中間層------易受傷的脆弱情感

我们小时候大都会有一些创伤,这些创伤的来源不一,可能是被拒绝、活力能量受压抑、麻木不仁、缺乏温暖、紧张、受虐、被比较、有压力、被苛责、被批评。也许这当中最大的羞辱是,我们不被支持做原来的自己,而被制约要求成为别人(父母、老师、整个社会)所期望要求的人。带着这些羞辱,我们的纯真、活力、爱心、信任……开始一一瓦解,不复存在。純真变成多虑、信任变成不信任、自然流露变成精神崩溃和自我怀疑、生机盎然變成沮丧和缺乏活力、自然的权利主张变成好战或无法保护自己、热忱变成担忧、抒怀變催促……而我们就在这些过程中受伤了。


不论求生存的策略为何,我们的脆弱情感现在包裹了一层层的羞愧和惊吓。伴随着羞愧和惊吓而来的,还有深沉的被背叛、受伤、愤怒、无助、绝望之感。我们的受伤和愤怒来自受虐、被忽视、不被接受、不被看见、不被听见、不被欣赏、不被了解;还有被迫要表现和顺從,要压抑自己的性意识和蓬勃生气。而这些愤怒和受伤的感觉,被紧抓在第二圈中间层,隐藏于惊吓和羞愧感之中。当我们探索中间层时,大部分人最先接触到的会是惊吓和羞愧感。但是,当我们探究的更深时,我们也会感受到深沉的愤怒、空虚、难过、孤寂和自我的空洞感。

人性中脆弱的自然状态是:柔软、接纳、开放和幸福感。然而,在受伤之后,失去了内外的信任,脆弱感也就混杂了害怕、孤寂和羞愧。

手机自拍

思瑤小語

沒有進入內在之旅前,面對生命,很長的一段時光都在外層的防禦機制下生活。很多的時候體驗到內在的迷茫、彷徨,無助。以為這樣的生活狀態,就是自己的人生。當迷茫的時候,渴望生命的指引者,慌忙的向外求助,自己絲毫不能感受自己的感受,也不能安靜的和自己寧靜的相處,生命充滿了寂寞、孤單、被拒絕的體驗,甚至祈求神跡的存在可以幫助自己生活的更加舒適,哪怕用自己的生命換去代價。總是覺得自己被生活深深地傷害,不能自由的為自己完全的生活,想要擁有生命的自由,卻在每次面對自己的時候,選擇了堅硬的防禦,不敢真實的敞開心扉呈現自己的柔軟,脆弱。其實恰恰是內在渴望柔軟,接纳和敞開的,不然怎麼總是想要擁有信任呢?

記得一次心理的課堂上,和一位同修互動的時候,她給我反饋道,我在你今天的分享裡聽到最多的一個詞語是柔軟。柔軟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呢?當下我想到了,柔軟意味著脆弱、不堅強、軟弱可欺,不夠堅韌;同時又覺察到柔軟也代表了自己所擁有的敞開、富有彈性、溫暖,柔和的力量。這樣的認知偏差,導致自己在生活中不斷的用防禦機制保護自己,這就無意識的進入了生命的防禦層,越來越深的把自己的脆弱掩藏起來,於是乎更加的迷失自我。當走在這條路上的時候,才覺察到自己的生活中存在了太多的非理性偏差認知。當這些偏差認知轉化為真實的力量開始滋養自己的生命的時候,脆弱就成為了柔軟的溫和之力,不再是外在的堅硬偽裝的脆弱。

凡事沒有對錯與和正確之分,僅存的是認知的不同,當對錯存在的時候,就進入了對立的角色。此時不是你好就是我壞,這是當事人都無法接受的情景。因此,傷害,防禦開始產生。

手机自拍

你可能感兴趣的:(《擁抱你的內在小孩》書摘筆記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