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是一种思考方式,是一种写作方式,是一种理解方式。在接受信息和输出信息之时,它都能发挥有效作用,值得学习。
今天的学习笔记对象是一本书,书叫《金字塔原理》,副标题是《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金字塔原理”这个方法出自著名的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最早提出这个方法的人叫芭芭拉·明托,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明托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是麦肯锡公司咨询顾问中第一位女性。她非常擅长写作,后来将自己的思考写成了《金字塔原理》,因此可以说是一本写作指南,也能理解为一本思考方式参考。
金字塔原理的简单清晰,使它具有两个优点。第一,适用范围特别广。第二,金字塔原理简单清晰,可以衍生出其他更多的方法来。
一、金字塔原理是什么?金字塔原理是一种系统管理信息的方式。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曾经说过一句话:“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这句话揭示了写作的底层逻辑,也点出了写作这件事最大的技术含量,怎样将脑中无数碎片化的想法收拢起来,整合成一条最佳的文字线,这就是写作者最大的挑战。
而且这不只是我们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
我们的思考方式,往往也要经过这三个阶段:网状、树状、线性。我们大量的思考,其实是停留在网状的阶段。就是我们有大量相关的信息,它们好像都和一个主题相关,但是这些信息之间没有逻辑。而所有我们向外做的事情,对我们的要求,往往要遵循线性的逻辑。
金字塔原理的核心价值,所有的这些技术,就是找到一套系统的方法,去构建一个层级清楚、逻辑清晰的树状思维。
这就是金字塔原理最重要的意义,构建我们的思维中台,系统管理信息,打通思考、表达、行动。
二、怎么用金字塔原理提升思考的能力。
很多人会有一个误区,我就是嘴笨,好多事情心里明白,嘴上说不清楚。其实,大多数人说不清楚,就是因为他还没有想明白。如果思路清晰了,表达和行动都会变得更流畅。
组织信息的逻辑不外乎四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还有逻辑演绎的顺序。只要了解四种逻辑顺序,你就能处理绝大多数的信息了。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你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什么是逻辑演绎的顺序呢?就是我们说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比如,大前提是人都需要呼吸,小前提我是人,那结论就是我需要呼吸。
不过,到这步还没结束,表达之前还有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检查。书中给出了一个检查标准,看这条论据是否符合“MECE法则”,就是一个论点下面支撑的论据应当彼此相互独立,但又完全穷尽。简单说,MECE原则可以概括成四个字,不重不漏。
总结一下,要想把一大堆零散想法和碎片化信息组织成逻辑清楚的完整信息,你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先分堆儿,把相关的想法分成一堆;第二步,横向梳理,你可以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度顺序、演绎顺序,梳理信息之间的逻辑梳理。第三步,纵向思考,归纳概括出主题;最后,用MECE法则,检验各部分是不是相互独立?还有没有遗漏的内容?如果能做到不重不漏,你的思考就比较完整了。
三、怎么锻炼这种思考的能力呢?
《零秒思考》这本书中有一个不错的锻炼方法。
这个训练方法叫“A4纸笔记法”。具体怎么做呢?三步。第一步,找一张A4纸横放在面前;第二步,左上角写上笔记的主题,“比如怎么让自己的思考更有逻辑”;第三步,在1分钟内,快速写下自己想到的所有与之相关的内容。理想状态是写 4 到 6 行,每行 20 至 30 字。
一个主题下,你列出了4到6行内容,之后你就可以问自己,这些内容应该用怎样的逻辑排列?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还是逻辑演绎的顺序?最后,再用MECE法则,检验一下你的内容有没有做到不重不漏。
时间长了,笔记的顺序甚至笔记的内容就可以尝试在脑海里生成了。笔记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现在技术也在革新,不必拘泥于某种方式,可以替代。比如我平时是用笔记本电脑或者平板或者手机办公的,就可以用word文档或任何一个笔记软件新建空白文档开始笔记。
只是要注意最后不能被笔记绑架,还是要试着慢慢从笔记软件中脱离出来。自由很重要。
四、怎么用金字塔原理提升表达的能力。
这本书里提到,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想要有一个清楚的表达,最重要的,是要减小对方的认知负担。
科学家发现,人一次短期记忆的容量是7加减2,就是说,记忆力强的人可以一下记住9件事儿,记忆里差的一次最多只能记住5件事儿。
你越是能让对方少花点时间就明白你的意思,你就越是表达的高手。
那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方法来减少对方的认知负担,就是金字塔结构——有三个要点:一个目标、两个方向、三个原则。
先来说一个目标,金字塔结构的最重要的一点,叫“用问题把信息连接起来”。这就是金字塔结构的核心目标,用问题把碎片的信息连接起来。找到正确的问题,就找到正确的连接,也就梳理出了正确的逻辑。
搭建一个金字塔结构,你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简单说,自上而下就是带着问题找答案。另外,还可以自下而上构建金字塔,其实就是反过来,带着答案找问题。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最后你就会找到那个核心问题。
自上而下的方法,能更快搭出结构。自下而上就要难一些,因为你要从碎片中找出关联。不过这种方法也有好处,它能更好提升你的创造性思维。这其实更有魅力。
最后,我们再说三个原则。第一,文章中每个层次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第二,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第三,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五、怎么设计一个好的开头?
《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好用的模板,叫SCQA模型。SCQA其实是背景、冲突、问题和答案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S(Situation),这是背景,就是你向对方介绍一个观点或者分析一个问题之前,先介绍背景信息,这会在你和对方之间建立共识,同时把对方的关注点锁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这样比较容易引出你的观点。
利用背景,加上冲突,你就建构了一个挑战。
当人面对一个挑战,通常会有四种心理。第一种是同理心,就算这个困境不是我的,是别人的,我也跟着难受;第二种是脱离欲,这个挑战也是我的困境,我想摆脱;第三种是走捷径,那个目标我真的想达成,但是这个障碍很烦人,我能不能赶紧解决它;第四种是好胜心,这虽然是个挑战,但是我必须要战胜它。
不管是哪一种心理因素,对方都开始更加关注这个话题了,你就成功引起了对方对这个话题的兴趣。这个时候,他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怎么办?”你就可以给出SCQA模型的第三个要素了,那个Q(Question),把他心中的疑问点破。之后,你的听众,就自然而然会产生期待,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时,你再给他们一个答案A(Answer)。接下来,你就可以继续用一个问题加一个答案,提出他心中的疑惑,再安抚他的情绪,给他一种确定感,他就会跟着你的思路,听完这个话题。
作者还有两个提醒。
第一,在SCQA模型中,要确保你介绍的背景信息,能和读者形成共识,这个事儿你和他都明白。
第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SCQA的顺序,这可以帮你达到不同的效果。如果想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你可以把答案放在前边,再说背景,最后引出冲突;如果你想引起对方的好奇,你就可以把冲突放在前边,再说背景,最后给出答案。
何帆老师根据金字塔原理,总结出他的写作方法,叫“何帆三招”。
第一招: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必须是这一段的中心思想。
第二招:每一个自然段后面的几句话必须要有逻辑关系,不管是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还是对比关系,总之一定要有逻辑关系。
第三招:上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和下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之间一定要有逻辑关系,不管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还是对比关系,总之一定要有逻辑关系。
这三招我觉得特别有用,一看就明白,非常棒,推荐你也使用。
何帆老师提醒:对于写作者来说,写得清晰要比写得生动更重要。这是很多朋友会忽略的,刚开始的时候,反而在写的吸引人上面下功夫。
六、怎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作者提醒我们,要建立结构化思维,把信息放在有结构的框架中。
先给你介绍一个麦肯锡内部经典的思维模型,“空雨伞”。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一说就能记住:今天我要出门,一看窗外,发现天空中阴云密布,我想一会儿可能要下雨,那我出门的时候就得把伞拿上。
“空”就是抬头看天,发现今天阴天,这是事实,这需要你先有重点地陈述事实。“雨”就是等会可能要下雨,这是根据信息作出的推理和判断,也就是你要预测接下来的变化。“伞”,我出门的时候要把伞拿上,这是根据之前的预测,确定接下来的行动。
所以,你会发现,“空雨伞”就是从事实到判断再到行动,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
几百年来,科学家们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科学研究的方式是,先提出各种假设,然后设计重要实验,根据结果排除一个或多个假设,通过实验得出明确的结论。
100年前,胡适先生给中国人介绍这套科学方法,用了八个字叫“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八个字说得太好了。换句话说,你要先强迫自己思考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这些原因可能靠谱可能不靠谱,没关系,先大胆假设。
其实也就是多做猜想,积极尝试,方法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摸索出来的。有了思路,再面对问题的时候,就不会焦虑,而是动力满满,信心十足了。又多了一个锻炼思维的机会,真开心。
最后,金字塔原理到底是什么呢?
它是一种系统管理信息的方式。为什么需要系统管理信息呢?因为我们的思考,往往是网状思维。有大量相关的信息,它们好像都和一个主题相关,但是没有逻辑。而表达与行动,需要的是线性思维。
从今天开始,将零散的思想聚拢起来吧,把平时的零散习惯也聚拢起来,将杂乱斩去,留下清晰,掌握好金字塔原理,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