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每天读点书之《夜晚的潜水艇》

大家好,我是牛泳书海。今天要聊的是陈春成短篇小说集《夜晚的潜水艇》中的第一篇,同名小说《夜晚的潜水艇》。

夜晚的潜水艇

作为语文老师,习惯寻找语言表达上的毛病。小说开篇,有这么个句子:

博尔赫斯后来为它写了首诗,诗中说,他丢硬币这一举动,在这星球的历史中添加了两条平行的、连续的系列:他的命运及硬币的命运。

这个句子里有处语病,属于“定——中”搭配不当:两条平行的、连续的(定语)系列,去掉定语后变成“两条系列”。我上网查了查博尔赫斯原诗中译本,有的译为“两个······的序列”,有的译为“两个······的系列”,王永年(小说中提及的博尔赫斯中文译者)则译为“两串······的东西”,不知作者陈春成为什么在小说中表述为“两条······系列”。

除此,我喜欢陈春成的小说语言,简洁、清晰,比喻巧妙,而且很多诗意表达。试举几例:

随便一个睡姿里,都重叠着以往时光里无数个我的同一姿态。

我觉得格外充实,安适,床是柔软的湖面,我静悄悄沉下去,在这秋日的午后。

墙刷过一次,仍隐约可辨我年幼时的涂鸦,像远古的壁画。

父母喊我吃晚饭的声音,好像从遥远的岁月里传来。

这类幻想多半是一次性的,像一小团云雾,随处冒出,氤氲一阵又消散。

前段时间读过双雪涛最新的短篇小说集《猎人》,故事精巧,寓意深刻,但语言太过质朴,平淡无奇。相较而言,《夜晚的潜水艇》好太多了,除却故事,语言本身就能带来美的享受。

语言的美需要读者亲自去读去感受。接下来重点说说这篇小说的故事,比语言更精彩。

总的来说,这篇小说是现代版的庄周梦蝶:到底是庄周梦到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傻傻分不清楚。作者设置了一个精妙的嵌套式结构:故事里有故事,并且用现实的荒诞和想象的真实,营造出一种奇妙的错觉。我读完小说后的感觉是:现实很荒诞,想象更真实,到底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想象?

先说大的故事框架:

一位澳洲富豪偶然间读到博尔赫斯的一首诗《致一枚硬币》,至此疯狂迷上博尔赫斯,收藏大量关于他的物品,甚至决定购买潜艇、招揽船员(队长由一名中国籍陈姓男子担任),打捞博尔赫斯扔在海里的那一枚硬币,以此像伟大的博尔赫斯致敬。最后当然一无所得,那艘阿莱夫号潜艇也于1999年失去联系不知所踪。

富翁过世后,他的孙女在翻看潜艇外置摄像头拍摄的画面时,意外发现阿莱夫号曾经在一座珊瑚迷宫中被困,解救它的是一艘蓝色潜水艇(这一点很重要,它是现实和想象交融的通道)。

结尾处,时间到了公元2166年,一个小孩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一片锈蚀的金属片。小孩捡起看了看,又扔回海里(显然,这就是那枚博尔赫斯扔进海里,富豪花巨资打捞无果的硬币)。

在小说中,这个故事讲述的是现实。再看看故事中嵌套的那个故事(篇幅很长,是整篇小说真正的主体):

中国著名印象派画家、诗人陈透纳(虚构人物)三十岁时写过一篇回忆性散文,描述他青少年时代因丰富的想象力而拥有的一些奇妙经历,如:

看到美术课本上印着的《秋山晚翠图》,想象从画底的云烟里攀上山脚的怪树,一直沿着山涧,爬到画上方的小木桥上,在画中待了三天;

在草稿纸上画出《溪山行旅图》里山峰的背面,设计出一条攀登路线,登顶后躲在草木后边,窥探着山下经过的客商;

在一本图册上的《茂林远岫图》里游荡了一礼拜,想象如何从溪流边走到崖底,如何躲避山中猛兽,最后到达安全的山洞。

他还能在莲蓬里睡觉,到云端游泳,在黑板上行走,追踪墨水瓶里的蓝鲸,甚至一边挨老师骂一边在太空里漂浮。

后来,他发明出一个迷人而危险的游戏:驾驶一艘蓝色潜水艇四处遨游,并且在一处珊瑚迷宫中救了一艘潜水艇(没错,就是阿莱夫号,船长姓陈,是陈透纳的爷爷)。

高二的时候,因为不断沉浸在想象的世界,没法专注学习,他忧伤的父母和他认真地长谈一次,他被父母的衰老震撼,同时为自己的不负责任而焦虑。长谈后的第三天,他将自己的想象力集中封存,流放到了银河中。

高三一年,他的成绩突飞猛进,后来考上不错的大学,进了广告公司,结了婚,和正常人无异——他的想象力,再也没有回来,只是在一次喝酒后的睡梦中,他又回到那艘潜艇,操作台上显示的时间是1999年,他离开时的时间。

在大故事里,博尔赫斯和他的那首诗是真实的,结尾小孩捡到那枚硬币又扔回海里,基于此,澳洲富豪、陈姓船长以及打捞硬币的事情都该在这条叙述线上,也就是说,都是现实叙述;陈透纳是作者虚构的人物,他回忆的那些经历神奇而梦幻,天马行空,像个童话故事,不真实,类似梦境叙述。作者是如何营造出庄周梦蝶的艺术效果的?

首先,在现实叙述的那条线上,故事很短,开头一小部分,结尾干脆只有一小段,前因后果完整,但缺少细节,尤其是打捞硬币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只提了一件,就是被蓝色潜水艇营救;而梦境叙述的那条线上,陈透纳畅游的那些想象事件,反而有大量的细节,比如沿着山涧爬到小木桥上,躲在草木后面窥探来往的客商,驾驶蓝色潜水艇躲避史前怪兽时听到的利齿刮擦过挺身的声音,等等。哪个真哪个假?

其次,现实叙述中阿莱夫号潜艇被卡在珊瑚迷宫中,船员差点被憋死,最后被一艘蓝色潜水艇营救,那是1998年的事,但是,那艘蓝色潜水艇,正是陈透纳想象中的那艘——一艘现实中的潜艇,被一艘想象中的潜艇营救,哪个真哪个假?

最后,阿莱夫号是1999年消失的,而陈透纳和父母长谈后,封存他的想象力,最后离开蓝色潜水艇的时间,正是1999年。到这里,时间线的重合让我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澳洲富豪是想象出来的,阿莱夫号是想象出来的,打捞硬币是想象出来的。

我试着重构这个故事:陈透纳七岁的时候,他的爷爷——一个海洋学家——不顾家人反对,受邀参加一次海洋考察,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因为从小听爷爷讲海里的故事,也因为非常思念爷爷,于是陈透纳开始逐渐远离现实世界,在想象中到处遨游、驰骋。十四岁上初三的时候(有了一定的知识和阅历积累),读了博尔赫斯的《致一枚硬币》,构建出爷爷受富豪委托一边科考一边打捞硬币的故事,于是建造出(想象出)蓝色潜水艇,在海洋中四处寻找爷爷,并无意中解救了爷爷的潜艇。但最终,因为将想象力封存,回到现实世界,没有继续帮助爷爷,导致爷爷的潜艇遇难失联,杳无音讯。

这样写,也是个好故事,但比起原著,谬以千万里。原著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无缝切换,读着异常过瘾,更重要的是,除了营造出庄周梦蝶般的艺术效果,小说结构上的巧妙和文本背后的反讽,更是让人拍案。

这两部分,我们明天接着聊。

你可能感兴趣的:(001 每天读点书之《夜晚的潜水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