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知道“拔罐”吗?“拔罐”的英文怎么说,是不是用拼音baguan?这是我们最近在翻译中医类稿件时遇到的问题。
我们这里不卖关子:“拔罐”对应的英文是cupping,而且这个概念很早(16世纪10年代)就进入英文了,比massage(按摩)这个词进入英文和法文(19世纪)要早得多。各大英文词典都有收录cupping一词。
其中,柯林斯词典给出的释义很简略:the process of applying a cupping glass to the skin;对于里面使用的cupping glass(拔罐时用的那个火罐)这个概念,该词典专门有一个词条加以解释。
韦氏词典对cupping的解释简洁又到位:an operation of drawing blood to the surface of the body by use of a glass vessel evacuated by heat。
而朗文词典的解释就更加详细:a medical treatment that involves putting special glass cups onto parts of the body and then heating the cup, causing the skin to rise gently upwards inside the cup. This treatment is done by an acupuncturist or someone giving you a massage, not a doctor.
就算是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拔罐”这个概念的外国人,读了朗文词典或韦氏词典给出的释义也可以想象得出这是个什么过程了。
类似“拔罐”这样有现成英文概念的中医术语,是中医翻译过程中最容易处理的一类。此外,当然也有处理起来比较挠头的。以下,分几种情形梳理一下中医术语的翻译。
1.有现成英文概念的情形
这当然是最理想的情形,除了开头说到“拔罐”之外,还有:
中医,中医药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传统医学
Traditional Medicine
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草药
herbal medicine
针灸
acupuncture
食疗
dietary
按摩
massage
等等。
这类术语大多能在词典上查到现成的英文。有的即便没有进入词典,在英文文献中的使用也比较统一,我们在翻译时能够找到比较确切的参考依据。
2.没有英文概念的情形
有些中国中医概念(以及泛而言之的中国文化概念)是我们特有的,尤其是那种无形的概念,是很难通过几个词语提供概括性描述的。比如我们常见的“阴-阳”(Yin-yang)、“气”(Qi / Chi,“气功”里的“气”,不是空气)、“气功”(Qigong)、“太极”(Tai chi)等等概念,几乎找不到现成的英文词与它们对应,多数情况下也无法通过对现成的英文词加以变形(如cup→cupping)与之对应。
对于这类概念,拼音在多数情况下是最简明的“翻译”方案,要提供简单明白的英文解释则格外费一番心思,是否提供详细的解释要视使用场景而定。而且,有些此类概念还因使用场合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太极”可能表示太极拳(Tai chi chuan / Taiji quan)的简称,也可能表示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
这类概念的英译还有个特点,就是不论是音译还是英文解释都没有统一的标准。音译方面如上所示,存在完全采用汉语拼音的做法,也存在加以变形的做法(如Chi、Tai chi)。解释方面,对于中医或中国文化中所说的“气”通常不会采用air、gas、breath这么实的概念,要是虚一点的话,用life force、energy flow、vital energy还是其他说法,也难有统一的标准。
3.有部分英文解释的情形
先来看几个例子:
刮痧
gua sha(scraping therapy、kerokan、coining等)
经络
jing-luo(meridian system、channels、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channels and collaterals、vessels、veins等)
五行
wuxing(five elements、five phases、five agents等)
八卦
bagua(eight symbols、eight diagrams、eight trigrams等)
以上概念的特点是:它们本身是中国文化(中医等领域)里特有的,但是也可以试图找到一些较为通用的概念与之对应,从而通过几个英文单词提供部分的解释。的确,这样的解释称不上完整或准确,因此就有了多个译法并存的现象,不好说其中哪一个是令人信服的确定译法。
以上例子中将“经络”译为meridian 或者meridian system,算是其中确定性相对大一些的,维基百科中就有Meridian (Chinese medicine) 这一词条,将meridian作为一个中医概念给出解释。但是,上文中提到的柯林斯词典和朗文词典并没有收录meridian作“经络”(或者类似概念)讲的意思;而韦氏词典对于meridian的释义中有这么一条:any of the pathways along which the body’s vital energy flow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behind acupuncture。
因此,对于类似的概念,可以在翻译中尝试给出尽可能适当的英文解释,同时也有必要视情况给出相应的汉语拼音。
4.中医典籍的译法
在翻译中医类文件时,经常会遇到各种中医典籍。少数中医典籍是有确定的译法的,比如最著名的《本草纲目》,英文译名是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其中的Materia Medica还是拉丁文。对于这部典籍,就直接采用权威译名,无需自己另外琢磨,也不必使用拼音。
然而,大多数中医典籍的翻译都没有像《本草纲目》这样现成的译名可用。甚至我们极为熟悉的《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都存在各不相同的译法。
比如《黄帝内经》译成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Inner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Huangdi's Orthodox Classic、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The 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Classic、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等等,《伤寒论》被译为Treatise on Cold Damage、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Treatise on Fevers、Discussion of Cold-Induced Disorders、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等等。
完全可以想象,其它中医典籍更难期望有整齐、统一的译名。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典籍名称不是很长的情况下),对于中医典籍除了根据意思提供英文意译之外,附上相关的汉语拼音(如Huangdi Neijing,《黄帝内经》)也是必要的做法。
不论对于中医的宣传、推广还是对于学术研究和讨论,中医术语英文译名的标准化都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我们一方面期待相关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在这方面的工作(如《WHO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等)能够尽快提供权威的参考;另一方面,在没有权威参考的情况下,我们就要在实践中多做推敲,尽量斟酌贴切的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