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回18岁,我会对当时的自己说:好好玩,开心的玩,快乐的玩!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做年轻人该做的事。
我竟从不知“努力”有什么过错,直到最近几年我才发现当初的我不叫“努力”而是“较劲”。
回首昔日的学生时期,或许你会想起曾经追过的星,想起曾经风靡一时的F4,还有宫崎骏的动漫、名侦探柯南以及无所不能的哆啦酱。而这些词汇于我而言,是那么陌生,因为留在我的记忆中的那时的自己只剩下枯燥的“学习”二字。
这样较劲的我,不敢越雷池一步,天真的认为除了学习以外一切的事情都是浪费时间。我的偏执将我与同学之间竖起了一堵无形的墙,曾经要好的朋友渐渐地远离了我,新认识的朋友也总是若即若离,最终还是我一人抱着那个目标前行。
我总是与身边的人比成绩,因为除了成绩,我不认为自己还有什么比得上别人,幸运的是我最要好的朋友的成绩被我甩在了后面,可我在不知不觉间与朋友的距离越来越大,直到失去了这段友谊还浑然不知为什么。
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我才发现那时偏执的自我让我失去了很多重要的东西。
那时的我认为努力就可以赢得想要的一切,我想要考名牌,想要出人头地,想要挣大钱;那时的我不知疲倦,直到不管我怎么努力成绩都原地不动。
还记得当时的班任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如果你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是可以考上清华的。现在看来这句话是多么的错误,而竟被当时的我奉为真理。
偏执的我认为父母、老师的话我们就应该听,他们都是为我们好。所以那时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件事是:明明上课不听讲,睡觉的学生考试的成绩却永远比我好。最后我将这件事归咎于他们晚上回家努力学了。。。
其实人有的时候习惯于给自己编织一个谎言,然后躲在里面不出来,努力说服自己相信这个谎言。承认自己笨就这么难吗?
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学数学,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应试,而我不是这样的人,我不是一个可以轻松考试也能考出好成绩的人,即使我努力学,成绩也只是中游的位置。
我怎么能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而不断和自我较劲,和自我抗衡呢?
生命中究竟什么才是重要的?以前的我认为是好的成绩,是名牌大学,是有钱的身份;但今天的我不这么认为了,你只需要去够你能够到的东西,尽力就好,不强求。而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品格以及时刻幸福快乐的感受。因为即使你没有好的成绩没考上好的大学没有多少钱,你依然能过得开心,依然能感受到幸福。谁说有钱人就一定幸福呢?而当年我所经历的教育中,谁都没有告诉我这一点。
九零后的这一代人,虽然在物质上都大大好于父母的那一代,然而在心理上精神上的需求,我们的父母、老师并未能跟得上我们的步伐。经历过物质与精神匮乏的父母、老师那一代人偏执的认为:好的成绩能考上好的大学,好的大学能找到好的工作,好的工作能得到好的经济生活,而好的经济生活才是获得快乐的唯一标准。于是他们的教育中充斥着这条矛盾的推理逻辑,但他们却忽略了个体的差异化与幸福的真实定义。
中庸之道挺难的,我们不是往左偏就是往右偏,真正走在中道上的寥寥无几。